圖:曹克儉(右)與宋又強(左)這對“中西醫拍檔”,自15年前就萌生合作研發治療阿茲海默癥的藥物。 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坊間的求醫經驗,往往是“急病找西醫,慢病求中醫。”像阿茲海默癥(Alzheimer's disease,下稱AD)這樣的慢性病,或許更需要中醫藥的支援。
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首席講師宋又強與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名譽首席講師曹克儉,耗時五年完成臨床前研發,開發出一種預防和治療AD的中藥組合物“益智方”。與西藥不同,它的優勢在於在藥效與西藥相若的基礎上,其安全性更佳、經濟成本更低,攻守兼備。據介紹,在AD診斷、治療方面皆有重大突破。該中藥組合物在香港已註冊專利,十年內有望作為新藥上市。/大公報記者 趙之齊、湯嘉平
欲找到治療AD的方法,對AD病因的瞭解是關鍵。現代醫學一般認為,AD主要有兩種核心病機,即腦組織中淀粉樣蛋白斑塊Aβ沉積,以及Tau蛋白異常磷酸化造成的神經纖維纏結。
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首席講師宋又強介紹,淀粉蛋白被酶切斷後,在神經細胞外形成瞭斑塊沉積,“就像清潔工人罷工瞭,這些垃圾堆積在那兒不清理,幾十年的堆積最後就導致神經細胞死亡。”而神經細胞裡的Tau蛋白“就像鐵路一樣在神經細胞內運輸物質”,Tau蛋白被高度磷酸化後從“軌道”上脫落,形成纖維結節。這兩種過程都會引起大腦長期慢性發炎及神經細胞凋亡,此過程長達二十、三十年。
人參皂苷可抑制淀粉蛋白產生
這種淀粉蛋白的沉積,在中醫裡意味著什麼?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名譽首席講師、中醫師曹克儉介紹,過去中醫學有許多人把AD的病因概括為血淤、火毒等,但他認為這都不是最初的基本病因,而是後期發展形成的。經過研究和辨證,他認為這種病理表現與中醫的“痰癥”相近,而痰又與脾關系最為密切,因此把AD的病因歸為“脾腎兩虛”。
揭示基本病理後,團隊在一個以健脾補腎法治療健忘和失智的藥方基礎上,又加瞭幾味能對這些病機起效用的、針對性強的藥,如能抑制淀粉蛋白產生的人參皂苷等,研究形成新配方的中藥組合物“益智方”,達到“重點進攻加整體辨證治療”的效果。但由於藥物尚在研發階段,因此具體成分暫不宜公開。
至於藥效方面,宋又強和曹克儉亦對此展開瞭一系列實驗。團隊把小鼠分為高劑量服藥小組、低劑量服藥小組及對照組,六個月後對小鼠的大腦切片染色,發現高劑量組的小鼠淀粉蛋白斑塊的沉積,較沒有喝藥的AD小鼠降低瞭50%,且其大腦裡的沉積與正常小鼠基本無異;即便是低劑量組,斑塊沉積亦降低瞭30%至40%。
現時部分西藥可致顱內出血
在這基礎上,宋又強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該藥物的作用機理分為四種路徑。第一是淀粉樣前體蛋白APP的降低,即本來會被酶切斷的蛋白減少瞭,“原材料沒有瞭,沉積就少瞭”。其次是ADAM10蛋白酶的上調,“使得APP不再朝著沉積的那條代謝途徑走”。第三是P62蛋白的下調,引起細胞自噬。宋又強補充道,這幾條途徑減少淀粉蛋白產生的同時,清除的能力也增加瞭。最後是GSK3β這一磷酸化酶顯著增高,抑制Tau蛋白的磷酸化,“運輸通道的鉚釘不會脫掉,運輸也就通暢瞭。”
在證明藥物有效性的基礎上,安全性亦是需要關註的問題。FDA在2021年批準瞭“Aducanumab”為治療AD的新藥後,亦於今年7月批準瞭“Lecanemab”,這兩款藥都屬淀粉蛋白標靶藥物,但宋又強瞭解到其導致顱內出血的可能性約20%。
而宋又強團隊對喂養中藥組合物5個月的小鼠進行肝腎染色切片,發現喝藥小鼠的細胞結構密度及大小,相比喝水的AD小鼠都無顯著變化,體重亦無顯著變化,初步證明瞭在動物身上用藥的安全性。
新藥安全可靠成本低
曹克儉表示,用補腎健脾的方式來化痰益髓,以此治療健忘與失智的理論在AD病理的分子水平上得到瞭證實,進一步印證瞭脾腎兩虛是AD發病的根本病因。
“與西藥相比,中藥有一很大的優點即其安全性較高,如許多中藥同時是食材,因此具有較好的安全保障。”曹克儉又指出,團隊研發的中藥組合物的藥材均為傳統中草藥材,原料易得,有利於進行大規模生產,預計全程藥價會是FDA批準新藥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
據介紹,上述研究團隊在2021年12月份已申請瞭專利,於今年7月14日被中國專利局批準,在香港也成功註冊瞭專利。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