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居於彩頤居的劉太,形容這兒並非有“老人味”的老人院,而是人人過著愉快生活的社區。
人口老化成為本港一大挑戰,長者屋的需求愈來愈大。有專傢直言,本港長者住屋的硬件,在數字上(供應)仍勉強能應付,但軟件(護理和照顧人手)卻非常缺乏。
香港房屋協會轄下的長者屋“軟硬”兼備,有一站式健康護理、康樂設施等配套,近年備受中產人士熱捧,以非資助性質的長者住屋項目北角雋悅為例,雖然租住權費達到數百萬元,現時仍有超過1700人輪候。房協主席陳傢樂接受《大公報》獨傢專訪時坦言,長者屋不是居所那麼簡單,而是集健康護理於一身,做到真正的居傢安老。他感嘆這類長者房屋目前隻能有限度供應。\大公報記者 餘風(文) 林良堅、餘風(圖) 張凱文、餘風(視頻)
早在20年前,房協已推出屬資助性質的“長者安居樂”住屋計劃,是全港首創。該類住屋市場主要針對年滿60歲的中產長者,為他們提供長者友善的獨立單位、一站式健康護理及康樂設施,以及護理安老院舍等配套,推動居傢安老的目標。最新的豐頤居於去年落成,連同2003年的樂頤居和2004年的彩頤居兩個先導項目,合共提供888個長者住屋單位。
“知道未來人口老化的問題嚴重,惟大前提是土地不足。”陳傢樂表示,本港長者住屋需求殷切,他以隻租不賣的非資助長者住屋項目、租住權費數百萬元的北角雋悅為例,項目隻有588個單位,已經滿額,現時仍有超過1700人在輪候冊上,足見這類住屋需求甚殷,“(長者房屋)不是居所這麼簡單,要做到同一屋簷下集健康、護理於一身,真正的居傢安老,各方面都住得好開心。”但陳傢樂無奈指出,由於土地資源不足,相對較難提供該類房屋。
綜合模式發展 促進跨代共融
陳傢樂指出,房協會盡量在日後的新發展項目中加入“長者安居樂”項目,並以綜合發展模式進行規劃,營造“長、中、青、幼”皆宜的社區,推動居傢安老,促進跨代共融。現時有三個新項目正在興建或規劃中,提供約1100個長者單位,包括將於2024年落成的粉嶺百和路項目,可提供約260個單位;預計2033年後落成的觀塘花園大廈(二期)首階段重建,亦可提供超過200個單位;而明華大廈(第三期)重建項目,將於2035年後落成,屆時提供超過600個單位。
聘職業治療師 主動協助住客
房協轄下20條出租屋邨的8萬多名居民,現時有約40%是年滿60歲或以上的長者。陳傢樂指出,房協積極投放資源為長者住戶提供適切的服務及支援,當中包括於2012年推出全港首創大型屋邨居傢安老計劃“樂得耆所”,房協自行聘請職業治療師為長者住戶進行傢居評估及改裝工程,配合他們的生活需要,並與不同政府部門、社福團體、醫療機構及學術團體合作,為長者提供各種所需服務及建立關懷網絡。
此外,2021年成立“房協友裡”跨專業團隊,透過個案處理、小組及大型活動,在轄下屋邨提供長者友善及社區支援服務,並推廣跨代共融。團隊亦於邨內建立互助網絡,凝聚熱心租戶並培訓他們成為屋邨大使,探訪關懷有需要的鄰舍。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