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位于石硖尾的徙置大厦,是香港公营房屋发展的先声。右上图:房屋局局长何永贤与前房屋处处长廖本怀,畅谈建设美好家园心得。右下图:1953年石硖尾大火,摧毁4000多间房屋。

  公屋是为本港低收入家庭提供的安全网,自上世纪50年代起,公屋成为无数港人的安乐窝,根据2023年12月房屋委员会公共租住房屋人口及住户报告,全港有2,097,800人(占人口约28%)居于公屋单位。狮子山下公共屋邨林立,同时带动香港经济起飞。香港房屋委员会的《安居系列》回顾公共屋邨70年来的人情、文化与历史,展现出港人努力拼搏、刻苦耐劳、同舟共济的独有精神。

  面对新时代,新挑战,房屋政策因应人口结构变化制定长远房屋策略;公营房屋发展亦引入创新科技及智能设备,以达到提速、提效、提量,同时加快兴建过渡性房屋及简约公屋,为取缔劣质㓥房创造空间。政府早前承诺2026/27年度缩短公屋轮候时间至4.5年的目标不变,房屋局局长何永贤强调:“房委会发展到今天,我们不只是建屋,我们也是建家”,希望政府长期以来的房屋工作能在市民心中建立信心。\大公报记者 李雅雯(文)、邓浩朗(视频)

  在上世纪90年代,香港已是国际大都会,市民对生活质素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满足市民对优质住屋的期望,政府面对的挑战也不断增加。在2023年9月底,约有132000宗一般公屋申请,以及约96600宗配额及计分制下的非长者一人申请,2023年第三季的平均轮候时间上升至5.6年。

  轮候公屋将缩短至4.5年

  何永贤指出,随着首批“简约公屋”于明年(2025年)第一季落成,会一直消化轮候队伍,预计轮候时间至2025年会回落。“施政报告讲到很清楚,六年封顶,然后在2026/27年回落至4.5年”,何永贤强调公屋综合轮候时间在2026/27年会降至4.5年的目标不变。去年12月12日,17000个“简约公屋”已全面开工,余下的13000单位的拨款,将在立法会财委会顺利通过后火速进行。

  为了提速、提效、提量,房屋局最近与香港智能建造研发中心建立策略伙伴合作关系,引入智能天秤、智造工地、智慧屋邨等不同智能设备和创新科技,加快建屋速度;优化屋邨管理;在建造公营房屋方面,房委会更广泛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及“设计及建造”采购模式以加快兴建公营房屋;同时间,房委会加强打击滥用公屋。另外,延长资助出售单位二手市场按揭贷款保证期,以加快相关单位出售流转。房屋局多管齐下继续为市民建立安居之所,致力解决早在50年代香港人口激增,房屋供应不足的老大难问题。

  回顾上世纪,在60年代虽有70万人已获安排“上楼”(迁入公屋的雏形徙置大厦),但仍有60万人住在木屋,占当时人口两成,政府遂开启廉租屋计划,把当时已发展的第六型徙置大厦,部分用作廉租屋,让当时月薪不高于300元的人士申请。香港历史研究学者高添强指出,廉租屋计划于1962年提出,虽然大部分市民符合申请资格,但廉租屋数目少,加上百分之十五的单位预留给基层公务员,粥少僧多,未能解决寮屋问题。

  首批廉租屋 私人公司设计

  半独立运作的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屋建会)在1954年4月成立,是早期的公共房屋机构。屋建会的职责是为当时月入400至900元、白领阶级中的低薪者提供一些水准较高而租金较低廉的单位,北角邨、彩虹邨、苏屋邨、马头围邨、华富邨及爱民邨都属于这类廉租屋。早期的廉租屋由私人建筑师行设计,直至屋建会成立自己的设计部门为止,而前房屋处处长廖本怀是这个部门的首位建筑师,他在1960年设计了人生第一个屋邨马头围邨。

  “马头围邨是头一个我自己有参与的”,廖本怀表示马头围邨有2000多个单位,不是简单兴建一幢优质大楼,而是整个社区。廖本怀注重居住环境:“当时种了很多战前树木,我带助手去为每棵树做标记,不准建造商破坏。”

  1964年政府推出《管制权益住所,细则及政府年终屋宇政策之检讨》白皮书,加快徙置区及政府廉租屋的建屋速度,建造大型徙置区并向更高空发展,以满足庞大的住屋需求。

  屋邨设计上亦较着重住户的私人空间及各类设施,每户除了设有用作厨房的露台外,更有自来水及私用厕所。另外,入住徙置大厦的申请资格亦得到放宽,更把危楼居民或者受市区重建影响的人士列为优先徙置对象;此外,政府亦推出临时房屋计划,划定特许地区准许无家可归人士搭建临时居所,后来演变为临时安置区。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