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徙置大厦中间的空地,是孩子的欢乐天地。

  前房屋署副署长冯宜萱表示,回顾上世纪50年代,很多人居于寮屋,故兴建大厦让他们安居:“地下层是零售设施,有舖头;天台开设学校,小朋友在天台上课,而楼与楼之间是他们休憩地方,是游乐场。当时还要解决市民衣食住行,兴建工厂,为当地市民提供就业机会,当时有很多山寨厂,若有些工厂可迁入工厦,可提供一个工作地方,所以那时整个社区是混合式发展,包括工作、居住、教育,全部都可以近距离地落成。”

  房委会的工厂大厦,亦是早期香港公营房屋其中一个组成部分,香港政府于1954年开始发展徙置区,为吸纳受寮屋区或平房区清拆计划影响,俗称山寨厂的家庭式手工业及小规模工厂,房委会前身的徙置事务处于是开始发展徙置厂厦。香港历史研究学者高添强指出,五六十年代有很多山寨厂设于寮屋或木屋,同时是居住和工作的场所,徙置事务处考虑到山寨厂对工业发展起一定作用,所以清拆时安排他们迁进徙置形式的工厂大厦,但不准过夜,只可作工厂用途。这些工厦由徙置事务处管理,第一座徙置大厦形式的工厂大厦是长沙环工厂大厦,其后徙置事务处在柴湾、九龙及新界西兴建更多同类徙置式工厦。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