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臺灣青年音樂傢陳品程在重慶獲得瞭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受訪者提供
“音樂的力量可以跨越時空,讓兩岸相連。”重慶民族樂團首位來自臺島的演奏員陳品程非常享受在重慶山城的“音樂人生”。在他看來,音樂不分界限,不局限於地方特色。“音樂是藝術,它很通泛,沒有界限,既可以在演奏廳表演,也可以到基層鄉村演奏,隻要是大眾願意聆聽的、喜歡的,都是好音樂。”他希望繼續在民族音樂領域深耕,也希望兩岸對此感興趣的年輕人,能夠多走動交流,共同為民族音樂藝術的發展獻力。
今年27歲的陳品程生於臺北,自幼學習樂器,並逐漸愛上民族音樂。2018年畢業於島內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雙主修大提琴與低音提琴,畢業即被簽約引入重慶民族樂團。
據悉,陳品程小時候是拉大提琴的,後來到初中的時候進瞭樂團,開始對低音提琴比較有興趣,於是自己去摸索,上大學時開始跟老師學習,然後就一直學習低音提琴。畢業的時候,剛好重慶民族樂團招聘人才,陳品程覺得可以嘗試一下,最後成功被錄取。
對於重慶的最初印象,陳品程是從作曲傢王丹紅創作的民族管弦樂《太陽頌》有所感受。這首樂曲極具東方色彩的曲風,讓他對重慶這個祖國西部唯一直轄市充滿好奇和期待。五年來,陳品程認識瞭不少重慶朋友,還會講當地方言,成為一個“新重慶人”。
演奏流行曲接地氣
為推廣民族樂器,重慶民族樂團會把《孤勇者》、《城裡的月光》等大眾耳熟能詳的流行歌曲改編為適合民樂演奏的曲目進行表演,演出地點不限於劇院、音樂廳等專業場所。“有時會在新華書店等進行小型演出,表演間隙還會讓樂手演奏自己傢鄉曲目,請觀眾猜樂手來自哪裡。”《高山青》、《外婆的澎湖灣》等曲目是陳品程的“拿手好戲”,觀眾們立刻就能猜出他來自臺灣,並為他鼓掌。
重慶民族樂團演奏反映“兩岸情緣”的作品《相望》,根據臺灣著名歌曲《綠島小夜曲》和大陸流行歌曲《鼓浪嶼之波》編創而成。陳品程介紹,“兩首民謠編創為一首曲子,結合中國樂器與西方樂器,融合性高,很有感染力。臺灣朋友覺得好聽,大陸朋友也覺得優美,音樂讓兩岸相連。”
有意思的是,陳品程演奏的低音提琴屬於西方樂器,卻被安排在民族管弦樂演奏中。這是為瞭在合奏時達到平衡的效果。“我們有深厚的樂器、音樂發展歷史,未來民族音樂在作品表現上,會更多同西洋音樂兼容並蓄、取長補短,讓舞臺表現力更豐富。”陳品程認為,低音提琴融入民樂演奏,就是一個例子。
開課教授低音提琴
據陳品程介紹,低音提琴是提琴傢族中體積最大、發音最低的弓弦樂器。作為樂隊中最為深沉的低聲部,它渾厚低沉的音色深化瞭樂隊旋律的對比,也豐富瞭作品的情感,使作品更具表現力與感染力。而目前在重慶,低音提琴專業演奏者非常少。為瞭讓更多人認識低音提琴,陳品程在重慶民族樂團的組織下,到多所中小學校授課,教大傢拉低音提琴。
因為工作的緣故,陳品程經常到重慶各區縣去演出,他粗略算瞭一下,足跡已遍佈重慶約一半的區縣。無論是氣勢恢宏的演奏廳,還是青山綠水的鄉野,陳品程都很珍惜、享受每一次的演出機會。
對於音樂創作,陳品程有自己的見解。“無論民族音樂還是交響樂,都需要創新與融合。我們樂團就是做融合樂隊。音樂是美好的事物,各有特色的音樂可以相互融合,會更有層次。”他坦言,“大陸與臺灣同宗同源,大多數臺灣人的根都在大陸,我爺爺也是福建人。在文化領域,臺灣小而精致,大陸大而壯美,在保留各自特色基礎上,完全可以融合。”
陳品程為自己定下“不停進修、保持前進”的準則,他堅持每天練琴2至3小時,“藝術行業競爭很大,時刻督促自己持續努力,不想退步。”對於最大的夢想是什麼,他沉思後回答,“其實很多人知道我的名聲是因為我是臺灣人,可我更希望我的專業技術被大傢瞭解。我希望將來當人們提到低音提琴時就會想到我。”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