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再次“登陸”,是賴清德上臺之後的首次大陸之行。

臺陸委會揚言“處罰”馬英九基金會言猶在耳,昨日上午,國臺辦與馬英九基金會幾乎同時宣佈瞭一則消息:馬英九將於12月18日至26日率“大九學堂”的臺灣青年學子,赴黑龍江出席“海峽兩岸青年冰雪節”活動並到四川成都參訪。

▲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

在民進黨千方百計阻撓兩岸交流的當下,這將是馬英九的第三次訪問大陸行程,可謂是“逆風前行”。與前兩次相比,這一次馬英九“登陸”有哪些看點?或許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觀察與比較。

首先是時空背景上的異同。前兩次,馬英九分別於2023年3月和2024年4月“登陸”,那時還是蔡英文在臺灣地區“執政”。尤其是其首次“祭祖之旅”,有著重要歷史意義,馬英九成為1949年以後首位訪問大陸的臺灣地區卸任領導人。而這一次,則是賴清德上臺之後馬英九的首次大陸之行。

換句話說,由於賴清德頑固堅持“兩岸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如今的兩岸關系更加兇險,兩岸僵局更加“冰凍”,臺海局勢更加復雜,而馬英九再次“登陸”,是希望憑借自己的“高度”與影響力,繼續推動兩岸交流,為緩和臺海緊張竭盡所能。這是很瞭不起的事,大陸當然非常歡迎。

其次,馬英九這次具體行程安排會有什麼“特色”?馬英九每次“登陸”的行程、每一個參訪地點,都有深刻的意涵。比如,第一次登陸的“祭祖之旅”,馬英九除瞭赴湖南祭祖外,還包括前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憑吊,赴長沙南嶽忠烈祠、湖南受降儀式所在地、重慶張自忠烈士陵園,以及拜謁南京中山陵、在上海參訪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等等。

第二次登陸,無論是廣東、陜西還與北京,三地都具有高度的兩岸連接意義。以廣東為例,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就是廣東人,黃埔軍校、中山大學由孫中山創辦,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與國民黨有著緊密的歷史精神連接。馬英九赴陜西參加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同樣寓意深遠。

馬英九祭祖,當然是慎終追飲水思源,是發揚中華文化傳統;拜謁中山陵、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與參訪抗戰遺跡等,則是在探尋兩岸共同歷史記憶,從歷史和文化領域固緊兩岸聯結,找到兩岸共鳴點。當馬英九在南京中山陵高呼“和平奮鬥、振興中華”時,感動瞭無數的兩岸中國人。他也曾公開說,大陸和臺灣是中國的兩個地區,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樣的表態,在民進黨不斷“去中國”的政治操作背景下,意義非同尋常。

▲2023年4月1日,在湖南省湘潭縣茶恩寺鎮雙陽村馬傢祖墓,馬英九先生在獻酒。 新華社

那這一次,馬英九除瞭出席“海峽兩岸青年冰雪節”活動,在黑龍江、在四川,還有哪些行程呢?目前尚未公佈,但相信會有精心設計與安排。

再一個觀察點,當然是馬英九這次訪問大陸將有哪些重要會見,會不會再次走進校園,這也是兩岸輿論關註的重點。走進大學校園,增進青年人之間尤其是大學生的交流,是他前兩次“登陸”共同的主題。

總體上,馬英九在兩岸關系中有他特殊地位與重要貢獻。比如,他在臺灣“執政”的八年中,堅持“九二共識”,在雙方共同努力下,開創瞭“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大發展”的嶄新局面,成為1949年以來兩岸關系最好時期。

面對民進黨否定“九二共識”,在臺海兵兇戰危情勢下,馬英九雖然早已卸任,但他在促進兩岸和平的道路上勇敢向前,不懼被民進黨“抹紅”,盡其所能傳遞“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的兩岸主流心聲,堅信多一分接觸,兩岸就多一分情誼,友誼越深厚,兩岸沖突發生的幾率就越低。

從青年交流著眼,謀兩岸長久和平——這是馬英九的良苦用心。

海峽導報記者 吳生林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