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 張偉澤 袁思傑 實習生 鄭軼騰 香港報道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9月13日至9月14日,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及香港貿易發展局合辦的第八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此次論壇吸引瞭近70個國傢和地區的近6000名政府官員、商界領袖、企業傢,超過100個海外和內地代表團參加峰會各項活動。

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創冷科技創始人朱毅豪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香港擁有讓初創企業實現從“0-1”的土壤,而對於“1-100”的過程,就需要初創企業積極利用大灣區的供應鏈優勢,同時積極向“一帶一路”合作國傢拓展市場,發揮香港作為 “超級聯系人”的作用,發揮香港優勢。

綠色科技是香港“新型工業化”的一個重要的元素。制造業采用智能和清潔生產技術,能夠減低對環境的影響,同時也可以節能降耗,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

朱毅豪表示,綠色科技不僅是可以做到節能減耗,同時也可以與綠色金融配套。我們的產品可以計算節省的碳排放數量,企業可以根據我們的測算兌換“碳積分”,通過交易“碳積分”獲得額外收益。

綠色科技助力拓展“一帶一路”市場

《21世紀》:創冷科技產品的技術特點還有創新優勢主要在哪些方面?

朱毅豪:我們主要的特點是通過輻射制冷的原理將無電制冷的效果融入建築材料中,這樣的材料有各種應用,比如說在建築或者戶外設備中。我們的材料可以幫建築降溫,降低空調的能耗,或者幫戶外的一些電子設備降溫之後,提升其工作效率。

《21世紀》:今年中東地區有很多國傢其實是普遍經歷瞭極端高溫的天氣,在這個背景下,你們公司的產品有沒有計劃要拓展“一帶一路”合作國傢特別是中東國傢的市場呢?

朱毅豪:我們已經拓展瞭中東市場,參與到瞭迪拜購物中心施工中,我們的塗料是應用在購物中心的屋頂用以降溫。

無電制冷本身用途就是降溫,所以越熱的地方用處越大,市場前景也越好。我們的代理商也在其他的“一帶一路”合作國傢,比如說東南亞,進行瞭項目的落地。

借助香港發展土壤和大灣區供應鏈優勢

《21世紀》:根據您的經歷,您認為香港科研成果商業化的難點在哪?

朱毅豪:對於很多初創公司而言,新技術剛問世時,市場對其並不瞭解,需要進行市場教育。這個難點不單是針對香港,可能在全球其他地方也會出現。我們非常幸運得到瞭香港特區政府的支持,特區政府做瞭“第一個願意吃螃蟹的人”。就在香港機電工程署和土木拓展署的幫助之下,我們在東湧設立瞭創新中心,第一個案例就在東湧落地。

同時,生產也是一個難點,香港土地資源匱乏,缺少工業生產的基礎。為瞭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選擇與大灣區的產業鏈合作。香港處於大灣區中,我們可以利用大灣區其他的城市,例如廣州、東莞、佛山等地的產業鏈配合我們的科研成果,將科研成果進行商業化落地。

我們還面臨其他困難,比如說我們初創公司主要成員都是技術團隊,我本身材料科學和熱力學的博士,幾位聯合創始人都是大學教授,我們在技術方面是非常強的,但是我們在商業推廣和法律財務、稅務方面是沒有任何經驗的。

香港城市大學有一個 “Hong KongTech300”的計劃,這個計劃鼓勵學生和教授一起去把科研成果轉化成產品,然後這個計劃也會給創業者配對,匹配一些和我們背景適合的創業導師,另外也有工作坊為創業者提供法律和稅務的意見。

香港其實也有非常適合創業的營商環境,比如說在香港科學園就有孵化項目,可以讓本身沒有太多創業經驗的團隊的技術得到有效的轉化。所以我認為,假設我們的技術是在其他國傢或者其他城市的實驗室誕生,我們未必能夠成功落地。雖然在香港我們面臨的挑戰很多,但是我們得到的資源和支持也非常充足,

我認為,對於一些有核心競爭力或者技術的企業來說,香港擁有讓初創企業可以實現從“0-1”的土壤,非常適合初期的發展。而對於“1-100”的過程,就需要初創企業積極利用大灣區的供應鏈優勢,同時積極向“一帶一路”合作國傢拓展市場,發揮香港作為 “超級聯系人”的作用。

把握綠色轉型新機遇

《21世紀》:創冷科技的綠色科技產品,是如何可以助力大灣區城市,還有“一帶一路”合作國傢的綠色轉型,推動綠色產業的發展?

朱毅豪:因為我們技術本身可以幫助空調節省電力,以及提升設備的運行效率。綠色科技不僅是可以做到節能減耗,同時也可以與綠色金融配套。我們的產品可以計算節省的碳排放數量,企業可以根據我們的測算兌換“碳積分”,通過交易“碳積分”獲得額外收益。

《21世紀》:“一帶一路”合作國傢市場準入方面,您覺得這些標準對綠色科技的產品有沒有什麼挑戰和困難?

朱毅豪:不同國傢對產品的規格和要求都會有所不同,比如在東南亞這些雨水較多的區域,市場上的需求就是防水與防黴的功能,所以我們在進入東南亞的市場時,需要對配方進行調整。

如果有其他類型的技術在香港做完研發,準備“一帶一路”合作國傢落地,我會建議他們先思考清楚商業模式。其實材料上各個國傢都是通用的,在落地時,需要根據當地的市場情況去調整自己的運營策略。有一句話叫作“think globally and act locally”(國際化思考,本土化行動),我們需要根據當地的規則以及市場情況,對技術跟產品進行相應的調整。

初創企業和青年企業傢大有可為

《21世紀》:作為一位年輕的商業領袖,您覺得“一帶一路”倡議給初創企業以及青年企業傢帶來瞭怎麼樣的機遇?

朱毅豪:很多企業傢的產品推出之後,可能未必能看到大灣區以外的市場,正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框架下,為我們可以發掘中東以及東南亞等地的市場機遇,我們的技術也一樣能夠應用到這些國傢中。

很多時候企業擔心自己的技術在其他國傢不能被當地市場接受,有一些新的問題;這樣的擔憂讓他們出海的構想停留在想法中。但是如果不踏出第一步,你就不會不知道產品會出現什麼問題,我們也是在與當地客戶溝通之後才能拿到與產品需求相關的一手資料。

另外我們也有在跟當地的大學合作,比如說我們在泰國與朱拉隆功大學的MBA項目合作,利用當地學生幫助我們進行本地化營銷,以解決我們對泰國文化以及語言不熟悉的問題。

很多經驗都需要企業先走出去,邁出第一步,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才能獲得。“一帶一路”倡議為企業提供瞭平臺,讓企業更容易地跳出舒適圈,獲得更廣闊的市場。

點讚(0) 打賞

Comment list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