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在蘇州一菜市場的醬菜店裡,店主正在給年輕顧客介紹醬菜的制作過程。
作傢汪曾祺曾經在《人間滋味》中寫到“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作為社會經濟生活的“微鏡頭”,菜市場不僅是一個買菜賣菜的地方,還是一個公共生活空間,更擁有一種最接地氣的“磁場”。在這裡,人們可以看到市井百態,可以邂逅尋常人傢,可以感受人間況味。
近來,大公報記者調查發現,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走進菜市場,加入到與蘿卜青菜“雙向奔赴”的道路上。也許,他們追尋的是工作忙碌之外的片刻松弛、在菜市場散步沾沾地氣,亦可能是回歸生活本真的心靈放松。正所謂“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大公報記者 張寶峰
在北京市朝陽區左傢莊橋下拐角處,有一座大型菜市場。從事藝培工作的蔡小姐忙完瞭上午課程,剛好是下午1點多,“菜場還有一個小時收攤,趕緊過去‘掃菜’!”雖然是年紀輕輕的95後,但對於逛菜場時間的精準拿捏,顯示出她已是這方面老手。
菜場華麗變身 生活需求“一站解決”
與蔡小姐偏愛線下菜市場不同,單身白領小馬喜歡精準比較。“我手機上有一個‘多多買菜京喜自提點’的群,群主每天都會發各種新進果蔬的鏈接,我通常會瀏覽一遍,然後再去菜市場比較一番,擇優購買。”小馬說,無論網上選菜,還是菜場買菜,都已經成為生活的一樁樂事,感覺相比於躺在床上刷視頻,買買菜更能感受到真實的生活氣息。
年輕人“奔向”菜市場,正悄然興起。大眾點評、美團等統計數據均顯示,近段時間,“菜市場”的搜索量環比增幅超過120%,相關攻略筆記數增幅也超過110%,評價數增幅更超過170%。很多年輕人還留下瞭諸如“菜場尋寶記”“菜市場散步導覽”一類的攻略或筆記。此外,“年輕人愛上菜市場”一類的詞條更頻頻登上微博熱搜,成為頗受追捧的話題。
“隻要走進菜市場,看到那些連根帶泥的蔬菜,再加上菜農那一聲聲穿透力極強的吆喝聲,我就會感覺到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工作的壓力仿佛也煙消雲散瞭一樣。”蔡小姐說,很多時候即使並不需要買菜,自己也會順路鉆進菜市場,去沾沾地氣兒。
有分析指出,年輕人愛上菜市場,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比如年輕人生活理念的變化、對飲食品質的個性化追求,以及全國各地菜市場經營環境的優化。正像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所說,“菜市場是一個很日常的消費場景,這一場景在最近幾年有瞭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跟以前不少人對菜市場固有的臟亂差印象完全不同,現在很多菜市場已經進入瞭一個規范化、專業化、品牌化的新階段。”
大公報記者發現,北京很多菜市場悄然“華麗變身”。比如,東城區北新橋街道附近的天澤祥鮮匯生活超市,從原來不足1000平方米的小菜站,變成瞭超過6000平方米的果蔬超市。各種修鞋、補衣、配鑰匙等生活需求,也能在這裡“一站解決”。位於朝陽區的三源裡菜市場則越來越有“國際範兒”,進口的奶酪、火腿、咖啡,讓人目不暇接;帝王蟹、馬頭魚、石九公,更讓“海鮮控”流連忘返。
“聽菜下鍋油滋滋 才是真實生活”
吸引年輕人走進菜市場的,不僅有最原味的各色美食,更有最原始的人間煙火。“熱愛生活,就要體會一花一葉,就要觸摸一針一線,就要自己去買菜摘菜,去聽那菜下鍋、熱油滋滋的聲音,這才是最真實的生活。”小馬說,自己特喜歡北京一傢菜場裡的一句標語“酸甜苦辣,才叫日子;熱氣騰騰,才是人間。”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