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眼下,在河北省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旱堿麥迎來瞭收獲期。當地通過發展旱堿麥產業鏈,形成瞭獨具特色的鹽堿地特色農業,也擦亮瞭旱堿麥“名片”。具體情況來看總臺記者發自收獲現場的報道。

總臺記者 張婉瑩:我現在來到瞭河北省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南大港的一處麥田。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種的小麥並不是普通的小麥,而是旱堿麥。這個小麥特殊在哪裡呢?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這的土壤。這種土屬於中度鹽堿化的土壤,含鹽量比較高,這樣的特點其實會影響農作物的產量。所以最初這裡種出來的小麥產量也比較低,(每畝)隻有100多斤。雖然土壤環境特殊,但其實這樣的鹽堿地並不是完全不能種植農作物,還是具有一定的開發潛力的。所以,為瞭提高小麥產量,當地也采取瞭多種措施。

首先就是小麥的選種。現在我手裡拿的這個就是“捷麥19”,是農技人員針對旱堿地的特點專門研發的一個小麥品種,也是目前黃驊市主要種植的一種旱堿麥。這個品種的特點就是抗鹽堿,同時還抗寒、抗旱、節水,能夠適應當地冬春兩季幹旱少雨的氣候特點。

除瞭選種,當地還進行瞭大規模的鹽堿地綜合治理。走進旱堿麥的麥地裡,我發現這裡大約每30米—40米就有一道溝渠,這些溝渠叫作排鹽溝,開挖排鹽溝是鹽堿地綜合治理非常重要的一個措施。對鹽堿地來說,排鹽溝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排鹽。下雨的時候,雨水經過滲透排到這些溝渠裡,這樣就帶走瞭土壤中的鹽堿。此外,通過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深耕深松等一系列措施,旱堿麥的產量在不斷提高。去年,黃驊市旱堿麥的平均每畝產量達到瞭223公斤。我現在所在的南大港種植的近5萬畝旱堿麥,預計今年的平均畝產在250公斤左右,比去年增加瞭約20公斤,可以說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現在,旱堿麥已經進入蠟熟末期到完熟期,需要搶抓農時進行收獲。我們可以看到,旱堿麥成熟的時候是非常漂亮的,麥穗黃中發紅,麥粒飽滿均勻、色澤鋥亮。

旱堿麥的生長條件很特殊,但是這種特殊的條件也造就瞭旱堿麥特別的品質和口感。我面前的這些就是用旱堿麥做成的面食,我們看到這邊這個就是面花,這個面花的制作技藝也是河北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原材料就是“黃驊旱堿麥”,用旱堿麥制成的面粉韌性很強,這就為面花的制作打下瞭很好的基礎。除此之外我們看到還有用旱堿麥做成的面條,這個面條不僅耐煮,吃起來口感也非常筋道。

現在,旱堿麥的種植已經成為瞭當地的特色產業,也讓農戶們的錢包越來越鼓,以南大港的這片麥田為例,每畝地就能為種植戶帶來600元—700元的收入。除此之外,黃驊當地還形成瞭集種植、加工、倉儲、銷售於一體的旱堿麥產業鏈,用旱堿麥加工出來的產品除瞭滿足當地需求以外,還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渠道銷往全國各地,也增加瞭就業崗位。可以說,旱堿麥種出瞭一片好“豐”景,也種出瞭老百姓的好日子。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