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你们呐!”正准备出院的王阿姨,紧紧拉着医生的手,近乎哽咽地表达感激之情。
原来,几个月前,身患多年糖尿病的王阿姨脚趾无意碰出小伤口,伤口逐渐溃烂扩大、加深,疼痛难忍,被诊断为糖尿病足。王阿姨辗转就医,伤口反反复复不能愈合,每天夜里疼得无法入睡,让她几乎崩溃。幸而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修复重建外科得到专业诊治,伤口很快得到控制并愈合,王阿姨终于可以睡上一个好觉,这才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修复重建外科,这个科室在大众的认知中并不是很普及。我们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修复重建外科病区的显眼位置可以看到关于其诊疗范围的科普——修复重建外科就是通过精细外科手术,对人体组织器官的缺损、畸形进行修复和再造,以及对正常人形体的美学塑造,达到形态的改善、美化及功能的重建,主要涵盖的亚专业包括烧伤、整形、创面修复、显微外科、肿瘤整形外科等。
难愈合的伤口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修复重建外科首席专家郝岱峰教授介绍,像王阿姨这类糖尿病病人,因为脚上小伤口感染或者用太烫的水泡脚等导致足干性坏疽甚至截肢的病例,在他们科室屡见不鲜。
正常人如果剪指甲剪到肉,或者泡脚水太烫,都会因为感知疼痛,自然而然地迅速躲避,而糖尿病患者由于肢体末端神经受损,对疼痛感知能力差,剪到肉、烫伤等都觉察不到,很容易就导致皮肤损伤。科室甚至曾接诊过一位糖尿病患者,一粒沙子在鞋垫下藏了有半年之久,因为感知不到,日积月累造成足底部一个很深的损伤。
又因为糖尿病会导致血管病变,引发的血管粥样硬化使得肢体远端供血变差,肢端出现伤口后,无法获得血液运行来足够的物质进行自我修复,也就是伤口愈合能力变差;加之高血糖的机体环境为细菌滋生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老烂脚”就这样发生了。这种难以愈合的伤口,在临床上被归为慢性难愈性创面。
慢性难愈性创面在医学上是指不能通过正常愈合机制治愈的创面,一般长达一个月以上,甚至几年之久。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居民生活结构的改变,以及老年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糖尿病这类慢性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与之相关的褥疮(压疮)、糖尿病足、术后创口不愈合等慢性创面也呈现出高发病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也增加了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
这种“难愈合的伤口”虽然不会立即威胁生命,但因其“经久不愈,治疗时间长,容易复发”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带来沉重的护理与经济负担。若创面发生感染扩散,还可导致脓毒症等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曾经这类慢性创面患者分散于各类疾病相关学科,创面问题难以得到针对性的规范化治疗。2019年11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溃疡)诊疗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医办医函【2019】865号)正式下发,标志着一个新的外科三级学科——创面修复科的诞生。
而郝岱峰教授所率领的修复重建团队,早在2010年,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304)医院率先成立了创面修复中心。
多年来积累的烧伤治疗技术和经验,以及对于社会老龄化趋势下疾病谱变化的敏锐,使得他们最早一批在国内开展了围绕急慢性创面修复的临床实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诊疗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年多以前,这支修复重建外科团队被整建制引入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自开诊以来,急慢性创伤类疾病约占到门诊量的80%,其中又以慢性创伤的治疗最为“棘手”。
发明专利主打“实用”
在多年临床实践过程中,这支团队不断探索创新,围绕慢性创面修复的临床痛点、难点进行逐步攻克,目前已经获得了多项专利技术。而且这些医疗技术都朝向一个方向——低成本、高效率帮助患者解除“难愈的伤口”之痛。
团队获得多项实用新型专利
以专利技术“单采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技术为例。
富血小板血浆(PRP),就是先把自己的血抽出来,然后通过离心等方法,提取血小板浓缩液。这个浓缩液,含有高浓度的血小板、白细胞和纤维蛋白等。当人体组织受到损伤,血小板是第一个在组织受损位置起作用的成分。它能够与其他活性分子在愈合过程中一起释放多种重要的生长因子,这些生长因子促进细胞分化,有效地控制局部的炎症,加速伤口愈合,促进血管收缩和重建,促进创面表皮的生长及内皮细胞增殖。而且富血小板血浆是源于患者自身的提取物,没有免疫排斥反应,对压疮、糖尿病足等经久难愈创面修复有显著优势,可以说是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的福音。
当时PRP已作为一种再生医学制剂,在临床伤口治疗中得到初步应用。然而,其较差的机械性能和随之而来生长因子的爆发释放限制了其疗效和应用。郝岱峰团队联合北京化工大学研究团队,从临床安全考虑和易于转化的角度出发,选择FDA批准的海藻酸钠和临床使用的PRP作为凝胶骨架,通过凝血酶/氯化钙简单的“一步法”激活,构建了一种海藻酸钠-PRP双网络水凝胶(DN gel)。
这种双网络凝胶制备简单,能够满足临床对PRP随制随用、随型填充和长效缓释的临床需求。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看, DN gel良好的可注射及随型填充特性在伤口处理中是非常有益的,因为这样的水凝胶可以均匀填充伤口处不规则的缺陷,实现对伤口的完整覆盖。同时由于改进的双交联网络,DN gel中的活性因子表现出延长的释放行为,有效地改善了临床使用PRP的缺点。
此外,团队又采用了血细胞分离单采技术分离PRP。血细胞分离单采技术可以有目的性地提取出患者血液中某些成分,然后回输其他血液成分,是一种较为简便、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同时满足了一次性制备足量、高纯度的PRP双网络水凝胶,用于分次对创伤的填充或结合手术使用,有效减少患者痛苦和花费。
在临床实践中,团队的创新研究成果还包括改良封闭负压吸引技术在难愈性创面的应用、研发创面清创手术工具套装等。这些专利技术都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应用。
走出去,帮助更多患者
在十多年前,面对开科第一个月就满床、持续排队等床位状态的病区,团队就深刻认识到靠十几双手力量是有限的,难为越来越多的病患提供服务。
于是郝岱峰带领团队“走出去”,把医疗技术传授给更多医院、医师,尤其是基层医院。
科室常年面向全国招收基层医院的医生来学习。团队撰写的《创面修复外科住院医师手册》,对创面修复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创面敷料及常用药物做了精炼的总结,全面且实用,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工作。
团队还积极举办修复重建外科相关学术活动,为修复重建外科医生同仁搭建学术争鸣的平台,促进学术百花齐放,共同提高修复重建整体诊疗水平,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修复重建外科的科室主任冯光告诉记者,今年科室将围绕急慢性创伤组建MDT(多学科会诊)和多级转诊工作,目标是能够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误诊误治,缩短患者诊断和治疗等待时间、增加治疗方案的可选择性、制定最佳治疗手段,避免了不停转诊、重复检查给患者和家庭带来的负担。
创伤预防要前置
在“健康中国你我同行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全国地铁联动主题公益巡展活动座谈会北京专列海报故事分享环节上,郝岱峰教授分享了多年前给他印象深刻的故事。他们团队通过皮瓣移植手术成功治愈了大量臀部压疮患者,其技术得到国际同行的赞赏。但他也表示深刻意识到国内严重压疮情况越来越多:“如果等到疾病变重,即使我们能治疗这么多巨大压疮也并不是值得骄傲的事,关口前移才是我们更应该重视的问题。”
正是“治病救人”的初心和使命感,让修复重建外科全员积极投身于推动防治慢性创伤的科普工作。
除了常规的进居民社区做义诊科普工作外,团队还以大众喜闻乐见的短、直播形式,从日常生活场景出发,持续地输出医学科普内容,向大众宣传相关医学常识,甚至连自己的朋友圈都“不放过”,各个都是科普“段子手”。“这些医学常识多一个人知道,就可能少一分病痛。”郝教授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做好科普,做好预防,避免严重压疮、糖尿病足的发生,尽最大可能保全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尊严,这是作为医者的心愿。”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