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早晨6點半,還天沒亮,張莉娟就早早來到瞭學校——麗江市第二中學。作為值班的校領導,她要提前到校巡視學校各項工作。之後,開始備課和一天的各項工作。

張莉娟

張莉娟現任麗江市第二中學校長。20年前,“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項目剛剛開始,她作為第一批西部計劃志願者成員之一來到雲南,開始瞭自己和教育事業的緣分。紮根麗江二十年,張莉娟仍然記得自己的初心:“如果我去大城市,可能隻是做一份普通的工作。但在這裡,我感覺自己被需要,能發揮更大的價值,我的人生能過得更有意義。”

點亮孩子心中的知識之光

1981年出生的張莉娟是重慶人,大學就讀於華東師范大學漢語文學教育專業。畢業那年,她在學校的一場宣講活動中瞭解到共青團中央組織的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正在招募志願者,抱著“想要鍛煉一下自己”的想法,她報瞭名。不久後,她得知自己被分到瞭雲南省麗江市的寧蒗彝族自治縣。

那是2003年8月,張莉娟先從重慶的傢裡坐火車到昆明。在這裡,他們從上海來的20多個大學生接受瞭一周左右的培訓,之後登上瞭開往麗江的大巴車。在她的記憶中,路程很長,下午出發,在車上顛簸瞭一夜,第二天才到達寧蒗縣,沿途的景象讓她感到“越走心越涼”。

“當時的寧蒗還是一個國傢重點扶貧開發縣,比較落後甚至有些荒涼,和當時東部沿海地區相比,反差還比較大。”張莉娟說,縣城隻有一些低矮的房屋,稀稀拉拉的商鋪,最寬的馬路也能一眼望到頭。在縣城,張莉娟和同學們接受瞭一些當地風土人情和民族地區的相關通識培訓,之後,她繼續啟程,去往自己支教的永寧鄉。

車子經過瀘沽湖時,張莉娟被眼前的美景震撼,興奮得大叫起來,“當時還以為每天都可以看到瀘沽湖瞭”。可是,目的地還很遠,車子繼續前行,翻過一圈一圈的山路,才到達瞭永寧鄉中學。

張莉娟記得,當時學校的教學樓就是一座兩層小樓,有十多間教室。據校長介紹,這還是剛剛竣工的新校舍。老師們的宿舍條件最好的就是一排磚砌兩層樓房,有的老師甚至還住在土房裡。對於新來的大學生,學校非常歡迎,安排她住進瞭條件比較好的磚房。老師也很缺乏,每個教師都要擔任兩三門課。張莉娟負責上全校的語文和政治課,一周要上二十多節課。

由於教學資源匱乏,老師少,五六十個孩子擠在一間不寬敞的教室裡上課。學校的少數民族學生居多,以摩梭人為主,他們大多皮膚黝黑,身材也比較瘦小。對於這位從遙遠的上海來的皮膚白凈、說一口標準普通話的張老師,他們都很好奇。“但是孩子們很內向,不會主動跑過來跟我拉傢常。有的孩子因為普通話不太好,面對我的提問,也需要一些時間來反應,需要老師的啟發。”

為瞭拉近和孩子們之間的距離,張莉娟用的第一個方法就是講故事。“我給他們講我自己的經歷,講外面的精彩世界。希望讓孩子們對學習、對我本人產生興趣,從而喜歡上我的課。”

每節課前,張莉娟根據孩子們基礎相對薄弱的特點,認真備課——講課慢一些,板書多一些,力求深入淺出,生動活潑。讓學生們能夠融會貫通。慢慢地,學生們越來越喜歡上她的課。在講冰心的《小桔燈》時,利用晚自習的時間,她特意買來桔子,點上蠟燭做成小桔燈。當小桔燈微弱的光照亮黑暗的教室,學生們的眼睛裡也閃耀著明亮的光。

支教一年的時間,在2003-2004學年度統考中,張莉娟所教班的語文成績在全縣61個班級中名列第7名,在壩區中學普通班中名列第3,獲得當年寧蒗彝族自治縣教育局重獎。

“一個也不能少”

張莉娟坦言,剛來的時候,也面對很多困難。首先是生活環境上的困難,這裡不僅交通閉塞,通信也不方便,手機經常沒有信號。教學設備也很落後,當時復印考試卷子的方式,還是把蠟紙固定在鋼板上,用一根不出水的圓珠筆在上面一筆一劃地刻。剛來的時候,我聽不懂當地民族語言,感覺自己融不進同事團隊中。“剛到學校的一個月,每天晚上孤獨襲來,恨不得立刻回到重慶的傢。”張莉娟說。

更讓她感到難過的是,班裡有的孩子上學上到一半,就突然不來瞭。“我總是想,是不是自己教得不好,或者對他們關心不夠,導致孩子不想來瞭?”同事安慰她:在當地這是很常見的現象,或許過一段時間,傢裡寬裕一些瞭,他們又會回來上學的。

為瞭深入瞭解當地農村傢庭的情況,張莉娟給自已定下一條規矩:沒有特殊情況,每個星期到一名學生傢中傢訪。她永遠忘不瞭第一次到木頂箐村傢訪的情景。她先坐瞭1個多小時的客車,又走瞭2個多小時山路,才到達木頂箐村。天已經黑瞭,整個村子的人點起篝火歡迎她。這讓張莉娟十分感動:“老鄉們太窮瞭,教育是他們的下一輩走出大山,改變貧窮的唯一出路。”一次次走村入戶的傢訪,她知道瞭當地人送子女讀書是多麼不容易,也更感到自己肩上責任的重大。

張莉娟想到在大城市的朋友,有些衣服買回來沒怎麼穿就閑置,甚至丟掉,她就邀請朋友們為學校的孩子捐贈一些衣物、文具等。後來,因為張莉娟的事跡被一些媒體報道,一些人熱心人士聯系到她,希望為孩子們獻一點愛心。其中有一位來自黑龍江的退休幹部,一直定期匯款到學校,堅持瞭很多年。每一筆愛心捐款,張莉娟都認真記錄在筆記本上。這些愛心人士的幫助,讓班裡的孩子得以繼續完成學業。

張莉娟也盡自己所能為孩子們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遠在大山深處的學校交通不方便,物流也沒有現在這樣發達。雖然生活物資基本可以在鎮上買到,但是一些學習資料、教輔書籍等還要到縣城去購買。當時,從學校到縣城單程就需要四個小時的車程。一路盤山路,路窄的地方,車子幾乎是在懸崖邊上行駛。每次去縣城,對張莉娟來說都要克服心裡的恐懼。後來,她就拜托在縣城的熟人,或者請在重慶的父母買一些書籍和學習資料,用郵政包裹寄過來。

講述鄉村教師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曾經讓張莉娟深受感動。一個都不能少,也是她對自己學生的願望。在她的積極努力、多方籌措下,在當時,盡管當地學校由於傢庭貧困或成績差等原因,學生流失現象還很嚴重,但在她所任課的班級,學生一個都沒有少。

西部計劃為我們搭建瞭更廣闊的平臺

一年紮根鄉鎮的支教工作結束後,因為在工作中表現出色,張莉娟來到瞭新的崗位——當時的寧蒗縣教育局掛職,主要負責西部計劃志願者的相關工作。在工作中,她利用自己熟悉電腦的特長,把部門的文字、材料等進行瞭數字化、信息化處理,大幅提升瞭工作效率。

在掛職的一年中,恰逢中國西部地區的“兩基”(即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攻堅計劃正在推進中。張莉娟基本走遍瞭寧蒗縣的各個鄉鎮。通過調研,她更加深刻地瞭解到瞭當地的現狀和人們對於教育的渴望。為消除青壯年文盲,一些村子的村委會裡開設瞭一些課程。“一些女性已經三十多歲,當瞭媽媽,還背著孩子來上課。我當時就想,如果能從小接受教育,也許她們的命運會完全不一樣。我於是想著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影響一些人,能做一點是一點。”張莉娟說,自己最佩服的人就是張桂梅老師,她的努力真的改變瞭很多女性的人生和命運。

張莉娟很感謝作為西部計劃志願者的經歷,讓自己豐富瞭人生經歷,增長瞭見聞,也給瞭自己學習的平臺和鍛煉的機會。也是這一年掛職、到各地調研的所見所感,讓她堅定瞭要留下來的決心。兩年的志願服務工作期滿後,張莉娟報名瞭當地的招考,正式成為一名中學教師,來到寧蒗縣金棉鄉中學教書,紮根在麗江。

張莉娟說,最初報名參加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父母是支持的,當得知自己決定留下來時,父母卻有些無法接受。“傢裡隻有我一個孩子,父母還是希望我能離他們近一點。”當時,張莉娟也不知道怎麼做父母的工作,“就一個‘拖’字訣,一直拖著不回去”,她笑著說,“最後父母也隻能無奈地接受瞭。”

後來,父母到她工作的學校看望她,看到當地艱苦的工作、生活環境,媽媽心疼地哭瞭。“現在我自己也做瞭母親,更能理解當時她的心情瞭,更多的是怕我受苦受累。但他們最終還是尊重我的選擇。現在父母也搬瞭過來,幫我照顧孩子。”

紮根麗江二十年,張莉娟仍然記得自己的初心。“其實我在哪裡都是教書。如果去大城市,可能隻是做一份普通的工作,但是在這裡,我感覺自己被需要,能發揮更大的價值。我希望我的人生能過得更有意義。”

讓每個學生有公平受教育的機會

張莉娟發自內心地熱愛教學工作。在寧蒗一中期間,她所教兩個班在年度統考中,均獲得縣平行班第一的好成績。被評為寧蒗一中優秀學科組長,當選校團委副書記,2009年9月被寧蒗縣委、縣政府評為縣級優秀教師。之後,她又在管理崗位接受歷練,先後擔任寧蒗縣民族中學教學副校長,寧蒗縣第一中學校長,麗江市第二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等職務。

張莉娟在課堂上輔導學生

現在的張莉娟,雖然黨支部書記、校長“一肩挑”,行政工作繁忙,但仍然堅持在教學一線為學生上課。“我現在一個星期還有十幾節課。我希望能夠和學生近距離接觸,從老師的角度來看,知道學生需要什麼,能幫我更好地思考學校的管理工作應該怎麼做。”

麗江市第二中學成立於2021年,其前身是中央民大附中麗江實驗學校,是麗江市委、市政府為擴大城區教育資源供給,緩解城市化進程加快後義務教育階段“入學難”問題,投資3.5億新建的一所寄宿制完全中學。目前全校初中部和高中部共5個年級、35個教學班,教職工近140名,在校學生1800多人。

占地235畝的校園裡,功能齊備的教學樓、現代化的功能室、恢弘大氣的運動場、嶄新且人性化的宿舍樓……與嶄新的校園相對應的是,學校的老師也非常年輕,平均年齡隻有28歲。

張莉娟介紹,與名校相比,麗江市二中的生源定位有點“特別”——為想進城讀書的初中同學提供在城裡享受優質教學資源的機會,為初中畢業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提供繼續留在城區就讀高中的機會。她說,“每年招生季,學校之間都在搶奪優質生源,但是誰來顧及另外的那部分學生?所以我們市二中自成立以來,便明確瞭自身定位:我們的目標不是要培養多少名校學生,出多少高分,而更多的是考慮如何讓每一個學生有公平的受教育的機會;另外,希望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之外,能夠發展一些興趣愛好,培養一技之長。”

做“有溫度”的教育

談及自己對於教育事業的思考,張莉娟說,學校除瞭教授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對教育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我們的教育要從學生的人格教育、健康教育方面去把握。

在麗江市第二中學,德育教育被擺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德育教育融入瞭日常教學的所有環節、方方面面:主題團日隊日活動、14歲集體生日、青春走麗江……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引領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作為一所全日制寄宿學校,學校也很註重課堂之外學生的點點滴滴,註重學生生活能力和習慣的培養。

張莉娟介紹,學校還啟動瞭讀、思、行“三大步”勵志教育,學生每天讀一封勵志信,晚自習期間進行自我反思,以及心理老師的心理疏導,讓學生的一些不良情緒通過寫出來、講出來的方式得到緩解和治愈。學校還在教學中引入瞭勞動課程,讓學生們學習勞動技能,體驗勞動的快樂。“每個班劃分瞭責任田,開辟瞭勞動第二課堂。學生們都很積極,爭著種地、澆水。食堂裡吃的一些菜,就是同學們的勞動成果。”麗江市第二中學也是一個少數民族特別是納西族學生居多的學校,很多學生能歌善舞,有文藝、體育方面的特長。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學校下一步將把高中部轉型為特色高中,擴大體育生培養范圍,打通“練—賽—考”的學習成才模式。

學校有富有民族特色的課間打跳,每到大課間,千人打跳的恢弘場面便在學校運動場裡上演。學校還開設瞭武術拳擊、播音主持、足球繪畫等35個興趣班,實現學生全覆蓋。張莉娟介紹,接下來學校還將引入校外優質資源,為學生創造發展興趣特長的機會。“先挖掘學生的興趣熱愛,也許他們將來就會在這個方向有所發展。”

談起近兩年學校的發展,張莉娟非常欣慰:招生人數從2020年的147人、2021年的469人到2022年的577人,數據攀升的背後,是社會對二中辦學的認可。“我們二中的學生無論從學習成績、各項才藝還是精神面貌,都有瞭很大的提升。全市學生運動會、課本劇大賽、英語口語大賽、大閱讀演講比賽等活動中,二中學子也開始嶄露頭角。”

張莉娟常常對教職工說:希望我們的校園幹凈漂亮,是溫馨的校園;老師愛崗敬業,是溫情的老師;希望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是一個獨特的、溫良的人。“如何評價我們的教育是否成功?並不是多少學生考上清華、北大才是成功,而是希望每一個從二中走出去的學子,能孝敬父母、熱愛生活、關愛他人,希望他們能夠把從二中形成的正確價值觀、理念輻射出去,能影響更多的人,那我們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每帶過的一屆學生臨近畢業時,張莉娟都會請每個學生給自己寫一封信。這些信她珍藏至今,每次拿出來翻看,感動仍然會溢滿心間,那一張張稚嫩的臉,與他們相處的點點滴滴,還會在眼前浮現。“我發現有時不經意的一句話,一件小事,自己沒有在意,孩子卻都記在心上。這讓我覺得教育是值得的,並不是一個人在單方面付出,而是一場心與心的雙向奔赴。”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