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西姆·高爾基《童年》說:“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 最長而又最短, 最平凡而又最珍貴, 最容易被人忽視, 而又最令人後悔的就是時間。”
《論語·子罕》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一個人的生命大約三萬天。過一天少一天,誰也無法拉住奔跑的時間快車。
唯一的辦法,就是好好珍愛時間,在有限的時光裡創造生活,美化生活,享受生活,度過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01 過好當下每一天
“時間都去哪兒瞭,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瞭;時間都去哪兒瞭;還沒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瞭;柴米油鹽半輩子,轉眼就隻剩下滿臉的皺紋瞭。”
王錚亮演唱的《時間都去哪兒瞭》,觸到瞭我們的痛處。
時間即人生,時間沒瞭,人生也就結束瞭。大限一到,都要按時“熄燈”,想延緩一秒都不可能。
時間如此重要,那麼,珍愛時間最好的辦法,就是過好當下的每一天。
中國革命先輩鄧中夏便深諳這一道理。
他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時,惜時求學,主動避開無意義的攀談和社交。
為瞭不受幹擾,珍惜點滴時間,便寫瞭一張“五分鐘談話”的紙條貼在書桌上。
前來閑聊的人看到這張字條,又看他書臺上厚厚的紙稿,常常就知趣地離開瞭。
國畫大師齊白石85歲時,還堅持每天畫五幅畫,“不教一日閑過”。一直作畫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留下瞭大量的繪畫精品佳作,成瞭當代最偉大的畫傢。
過好當下的每一天,把活著的每一天都看作生命的最後一天;珍愛時間,珍愛生命,不負時光,不負人生。
02 延長自己的生命
知道瞭時間的寶貴,我們就更應該珍愛時間。
珍愛時間,就要提高時間利用效率,在有限的時間裡幹更多有意義的事,這就等於變相延長瞭自己生命的長度。
魯迅先生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工作上,創作瞭大量的文學作品。成為偉大的文學傢。
他說:“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一樣,隻要你願意擠,總是會有的。”
如果我們惜時如金,從中學起,每一天都比別人多學習、工作兩個小時,那麼,到瞭90歲,同樣的生命長度,就相當於比別人多活瞭七八年。
著名的書畫傢、文藝理論評論傢傅伯庚先生,雖然已到耄耋之年,但他堅持每天早八晚五,二十年如一日,堅持每日揮毫潑墨,探討 “解字說文”,研究文藝理論,撰寫文藝述評,提攜年輕學者。
他感悟到:“生存即幸存,生命即使命,餘生即新生”。
人生如夢,轉瞬百年,如果每天都能珍愛光陰,每天收獲一點點,進步一點點,天長日久,日積月累,就會成就瞭不起的自己。
李太白是“三萬六千日,夜夜當秉燭”;
百丈禪師“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蘇東坡是“百年須笑三萬六千場,一日一笑,此生快哉”;
嶽武穆“莫等閑,白瞭少年頭”;
楊絳“每天進步一點點”;
毛澤東“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
03 惜時如金才能人生無悔
許多年輕人沒有什麼時間概念,認為來日方長,過瞭今天,還有明天;過瞭明天,還有後天;過瞭後天還有大後天……
有人說人一輩子大約隻有3萬天,除去一年365天,一共有83年。
就每天而言,時間又可分為工作學習、娛樂休息、睡覺各三個三分之一。
珍愛時間,就是尊重時間,合理分配時間。
把時間適當地向工作學習方面傾斜,節制過多的聊天、娛樂、遊玩、買東西、談情說愛的時間;減少沒有必要的牌局、飯局、酒局等社交應酬;更不能整天睡得昏天黑地。
莎士比亞告誡人們:“誰拋棄時間,時間也拋棄他。”
時間是個恒定的數,公平而刻板,嚴苛而精準,對誰都不會格外關照。過去瞭就不會回來,用掉瞭就沒有瞭。
當我們從生命起點走到終點,即將離開這個世界時,我們都會因或多或少地感到有些事該做而沒有做,有些事沒有做好而感到後悔。
據統計:92%的人因年輕時浪費時間,導致人生一事無成而後悔。
所以要好好珍愛時間的饋贈:
少年時要發憤讀書,提高素質,增長才幹;
青年時要敢想敢幹,努力拼搏,成就自己;
中年時要傢庭幸福,奉獻社會,建功立業;
這樣才能換來問心無愧安度餘生的老年。
我們現在抓住瞭時間,就是抓住瞭未來,就是抓住瞭生命,就是抓住瞭成功。
從當下做起,珍愛時間,做好我們每天要做的每一件事情。就會把後悔的幾率降到最低,乃至人生無悔。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