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有人說,留學那麼貴,究竟意義在哪裡。每個人也許都有不同的答案。
相信在不管是傢庭、社會、中介等形成的“優秀”標準背後,是一個又一個反復內耗的我們。在今天的故事裡,小編想談一談關於留學能夠帶來的各種意義中其中一個很小的部分:留學後遇到各種情形的自我成長。
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就一起來看看吧~
完美的自我凝視
還記得,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我爸就對我很嚴格。
我的每一份想要的玩具、零食、學習機、手機、電腦、零花錢,都必須通過我自己的努力換來。也許是數學一學期的小測、期中期末的90分以上,也許是語文課本上寫得琳瑯滿目的筆記,或許是期末的年級總排名年級前五等。
傢裡人很好面子,總喜歡在叔叔姑姑、爸媽的同事面前,強調我怎麼一邊僅僅隻是上著興趣班,玩著玩著就考年級第一的。用現在的話說,貫穿我的教育是,某種刻意而為之的“松弛感”。
可實際上,我爸會在很多時候不斷地否定我,不斷地質疑我,我知道他的出發點是好的,他想讓我不要因為某些小小成就而驕傲,他想要我成為更好的人。
我曾經並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反正,我可以通過努力,或是某些條件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很好,我能夠去控制很多情況。可是,我忽略瞭,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我被父母訓練成結果為導向,用成績用完美去定義自己,卻從未獲得傢裡人帶給我的,無條件的愛。
於是,長大後的我一直在不斷不斷地,帶著完美標準進行自我審視。
其實不難想象,在我出國留學前的整個高中,會是怎樣的情形。我曾經一直繃著一根弦,很難松懈下來。在傢裡人的期望下,我不敢申請非Top 30以外的學校,我爸會一遍一遍強調,如果申請不到Top 30,那就等同於我整個高中都在混,他會斷掉我的資金學費來源。
申請的每一步,我都走得很功利。我會去做跟本我完全相反的活動,隻為在申請文書、活動列表中體現我的多元能力,也從來不敢松懈掉一點GPA。我刻意塑造那種“松弛感”,仿佛我從來沒有功利過一樣。
可背地裡的我,自卑、總是在自我否認,自我內耗。我會因為一次考試沒考好,難過很久。我曾經因為過於在意托福成績,而患上閱讀障礙,因為考110以上,閱讀聽力就必須要30分左右。所以閱讀部分我不敢錯一道題,曾經有段時間,隻要一看到閱讀,我的腦袋就開始當機。平時也許輕松狀態下能完全看懂的文章,一到考試我反復讀,逐字逐句讀,還是看不懂。
在外在塑造的“松弛感”與“優秀”和內裡的自我否認下,我學會瞭撒謊,學會瞭塑造人設,我變得討好而不敢拒絕他人,我害怕暴露真正的自己。我會不斷衡量人與人之間的交際的籌碼,我不相信有人會無條件愛我,我潛意識裡會覺得,我必須有某些他們能夠從我身上獲得的benefit,才會有人喜歡我。
我會害怕如果我不是塑造人設那樣,性格很好又願意幫助大傢的“學霸”,會沒有人真正願意和我成為朋友。畢竟連父母都隻會喜歡,那個成績很好,給他們能夠帶來足夠面子的我。
在巨大自我給予的心理高壓下,我也患上瞭很大的容貌焦慮。就像我說的,我心裡一直有一桿秤,衡量著自己。而隨著短視頻、新媒體的流行,我曾經被白幼瘦審美綁架。
我不是一個好看的人,所以在課業之餘我學會瞭化妝,學會瞭怎麼樣去讓自己不那麼難看。我學會瞭p圖,因為好看的照片就意味著更多的點贊,更多人會因為這些照片願意和我多聊兩句話,多給一些善意。我也學會瞭穿搭,遮住自己與白幼瘦不符的身材缺陷。
曾經我腦海中理想的自己,是一個個綁架我的詞條,比如可愛、好看、開朗性格好、沒有負能量、學習好、松弛感、有想法、足夠有趣。
可這些標準,這些“理想型”,卻越發襯出真實的自我是:不夠高、不夠瘦、會在晚上被負能量吞噬、營造松弛感的背後是三四倍的努力、不夠聰明、思想不夠新穎也許有些膚淺、懶惰的、不夠有趣的、以及有很多時候是自私的。
我意識到自己趨近病態的自我凝視,可我破不瞭這樣的局,也從未想過有一天我可以真正放過自己,直到留學後,我遇到瞭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遇到瞭更多元的觀念與標準…
逐漸改變的標準
大一那年,我還是維持著固有習慣,出門上課哪怕隻有一節兩節,也會早起一小時化全妝。我選著容易拿GPA的課,即使這些課有很多我其實都並不感興趣。在canvas裡面哪怕是個2pts的作業,也要求自己寫滿所有的點,恨不得寫上600-700字。朋友圈發的照片必須高清高p,濾鏡調好幾層。
我曾經有種很愚蠢的想法,我曾經覺得一個東亞人,融入不進local群體就意味著ta一定程度上的失敗,不論是語言還是性格上的。所以我把自己搞得很累,即使有很多白人同學表明著不太想跟我交際,我還是會假裝讀不懂暗示,主打一個不要臉地努力去社交,努力加他們的phone number、whatsapp、snapchat、Instagram,努力假裝輕松愉快的氛圍,跟著笑那些我根本不覺得好笑的笑話。
然後總會有一些在我廣撒網策略下,願意邀請我一起進入study group的同學,願意邀請我去他們party的local。
大一過得飛快,可一年下來我仍然覺得麻木。我好像看上去很勤奮好學,很努力。可實際上我並沒有學到什麼,也並沒有獲得幾個真心朋友。我努力維持的那些社交,除瞭課上見到會打下招呼,他們需要人會偶爾叫我一起玩一下,可人心之間的距離卻非常遙遠。每天化很精致的妝,下完課一個人坐輕軌回傢,然後又會毫無痕跡地卸掉。
我發現那些我曾經很在意的標準,比如特別完美的成績單,比如白幼瘦的好看與漂亮,比如我在意的“融入”,其實並沒有多少人在乎。
沒有人在乎你在課上是不是化妝瞭,畢竟不論化不化妝一眼看去你還是東亞人,你還是跟他們長得不一樣。也沒有人在意你究竟能不能真正融入,畢竟文化隔閡是根深蒂固無法消除的。也沒有人在乎你成績是不是真的全A,因為成績好不好,也僅僅隻是你一個人的事,跟教授無關,也跟其他同學無關。
真正讓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是,大二的選課,我開始抱著一些“自暴自棄”的態度,跳出那些“水課”、GPA標準,選瞭一些我完全不熟悉像考古學、人類學、film、media之類的課,也認識瞭一些上同樣人類學課程的日本同學。
說來也巧,就某一天因為沒趕上恰好的那班輕軌,而等瞭15分鐘。在輕軌上看到瞭同樣亞洲臉的女生,看著她親切,結果我們在同一站下,又進瞭同一個教學樓,還進瞭同一個教室。那是一個大課,我們到的時候位置已經所剩無幾瞭,我們就正好恰巧坐到瞭倒數幾排的空位鄰座。
課間聊瞭聊,才知道她是日本人。可能是因為這樣的緣分吧,我們互換瞭instagram,然後又在後來幾次課上,漸漸熟悉起來,也慢慢融入他們的社交圈。他們的社交圈大部分都是由日本人組成,裡面會混入一些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的華人,也會有少許來自臺灣的同胞。
怎麼說呢,東亞國傢之間的文化相近,會讓你感覺到一種傢的親切。跟大一時強行融入白人圈子的感覺不同,我不用在東亞社交圈裡強顏歡笑。而日本人對於“真實”的執著,也讓我漸漸放下對p圖的執念。
就記得某次我們出去玩,旁邊是那個我最先熟悉的日本女生Riko,還有兩個日本男生在聊攝影,然後來瞭一個馬來西亞男生說某個app裡有Japanese filter。然後那個攝影比較厲害的日本男生就說:“我其實更喜歡不加濾鏡不加任何修飾的照片,與相機捕捉到最“真”的那個瞬間。”
這句話默默在我心裡記瞭很久。後來跟他們出去玩,會經常有人拍各種集體照,錄大傢發自內心開心的視頻瞬間。我漸漸發現,其實他們拍到的那個不p圖的我也沒有我想象的難看,而大傢發自內心的笑容,才是那些影像中比p圖的精致與漂亮,更加值得紀念的東西。
漸漸地,我不再刻意要求自己去融入什麼群體,也開始逐漸看向我曾經執著的標準之外。隨著興趣引導,我開始踏出第一步參加教授的Office hour,去問教授那些奇奇怪怪的“門外漢”問題。而大部分的教授都很好,他們沒有我想象中的那樣,會因為我英語在人文學科上的詞匯表達不夠精準而不耐煩,也沒有因為我的問題奇怪而silly覺得我很煩人。
相反,踏出水課舒適圈這一步後,我獲得瞭比單純上水課刷GPA多得多的收獲。這是一個很好的良性循環,報自己感興趣的課——自然而然會有問題——參加Office hour——教授認識你——課上時不時cue你——對學科興趣增加——克服困難——GPA自然提高。
漸漸地我發現我可以接受真實的自己瞭,也可以接受更多的不完美瞭。跳出標準,我才真正將目光看向周圍,我發現其實周圍同學都很尊重自己,也很在意“人”的整體性。
我接受自己的負能量,會學著學校給我們提供的關照,嘗試跟advisor/health center聊,也會去參加學校健康中心提供的擼貓擼狗活動。我接受自己的思想也許不夠深入不夠有趣,但我也真實看到教授不會因為這樣而覺得我是一個愚蠢的人,相反,他們更在意你是不是願意主動去思考,主動reach out,他們會包容你學術上也許不夠完美,他們也會提供更多的insight和資源讓願意學習的你能夠獲得更多。
我接受自己有時候就是不想社交,有時候就是更關註自身,我也接受我的identity和我的文化,本身就與我所處環境的不同。但他們沒有高低之分,也不存在融入與否一說。而我發現,當我逐漸真正正視自己,尊重自己時,我刻意追求的“松弛感”,反而成為瞭輕而易舉的東西。
真正的“松弛”與“安寧”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已經不太在意我的容貌與身材瞭。我看到瞭街上往來各種非白幼瘦的女生,可她們都很美,我也看到瞭比高p精修更讓人難忘的瞬間。逐漸我不再提前早起很久隻為化一個妝,與人交際更多看其性格與相處舒適度,而非國籍與外貌。
我會挑戰喜歡卻難度很高的課,雖然還是會在意GPA,但我更在意我是不是學到瞭東西,是不是在認真思考與學習。會在課間自然而然,不做給任何人看地走進任意一個教學樓的學習區,走進圖書館拿起電腦看看reading,做做assignment,提前預習,課後復習。
我也會在一周被Office hour、課程、reading、assignment填滿間,留出周五與周末的空閑,隨意地參加參加日本人或是local的社交,或是跟朋友去downtown逛逛博物館,或是參加一些我覺得有趣又好玩的club,或是呆在傢好好睡覺,再預習預習下周的課業。
我不再區分功利與否的區別,也不再糾結我究竟有沒有在“努力”,也不再內耗。
study hard,play hard。在我來之前,我從沒有理解過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我曾經認為玩物喪志,抱著一種苦行僧的態度,不準自己放松。可越是不敢松懈,才越會在刻意表演的努力和秩序中被混亂與膚淺的快樂吸引。而放任自己後,又是反反復復的自責,加深內耗,卻並沒有學到什麼。
但如果,去擁抱混亂與快樂呢?接受我是一個“人”,而“人”就本該如此,將放任自己什麼都不想,單純have fun的時間空出來,反而獲得瞭更純粹的學習體驗。
其實大二每天都很累,I mean physically,但是我的精神卻從未如此充實而豐富。
我忽然想明白瞭,也許“松弛感”並不是你要努力achieve的東西,在某種意義上它是一種來源自身的人文關懷,接受自己,尊重自己,包容一切好的與不好的,愉快的與不高興的,積極與負面的,懶惰與勤奮的,功利與純粹的,一切作為人的整體再正常不過的多面。
寫在最後
跳出這篇文章來說一下一些“BTW”。
其實我覺得留學,真的是一段很不錯的經歷。雖然雖然,這裡的東西又貴又難吃!當然我不否認像NYC、舊金山那些大城市有真的做得很好的美食。
不過還是要批評一下美國的物價實在太貴瞭!換算成RMB的話,住一個很普通的單間就隨隨便便7000-1w塊一個月,什麼傢庭啊,這種價格換國內房子都隨便挑瞭!隨隨便便買道菜,買杯咖啡買杯奶茶就是200-300RMB沒瞭,可這些錢在國內吃飽喝足還綽綽有餘瞭。
雖然在美國像我這種倒黴蛋,沒part-time job不在校園裡合法賺美金,又不會做飯和物價高,導致的生活質量嚴重下降。
也會有很多瞬間,讓我覺得“這跟我在美劇裡看到的完全不同”!會覺得即使我身在異國他鄉,可靈魂並無歸處。看著他們local過自己的,而我卻僅僅還是我,會覺得孤獨,會覺得我其實與這個社會割離著,也會在生病的午夜時分萬分想念媽媽煮的青菜瘦肉粥。
可我卻在這幾年的經歷中,收獲瞭非常重要的成長。
我個人最喜歡的趴還是學校裡健康中心的擼狗!狗派狂喜!還有打疫苗的時候,護士給我打針貼上的可愛創口貼,還有學校faculty從學業上細分專業方向、課程選擇、寫作幫助、學術幫助、語言幫助、教授和TA的Office hour,到心理上的壓力咨詢、壓力緩解,你作為人從大到小的事情,都有人可以幫助你,都有人可以跟你聊一聊。
你會開始慢慢正視自己,對自己自愛與關懷。這是留學中,我覺得最有價值的其中一個部分。
當然,還有一個部分,就是你會遇到來自各個國傢,世界各地的人,他們會帶給你不同的視角與價值觀,也會在無形之中讓你重新審視自我的單一標準,從而內省更加完善自己的value。
那麼最後,就祝你留學旅途愉快,祝你自我關懷更多~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