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11日,歐盟委員會公佈瞭夏季經濟預測報告,其中預測今年全年德國經濟將萎縮0.4%,是歐盟主要大國中唯一經濟負增長的國傢。無獨有偶,今年7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預測今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會出現0.3%的負增長,是被統計的22個經濟體中唯一的一個。兩大主要國際組織分別從歐洲和全球的維度對今年的德國經濟作出瞭悲觀的預測。

△ 歐洲主要國傢經濟增長預測(數據自Insight EU Monitoring)

△ 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預測(圖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官網)

20多年前世紀之交的時候,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曾把德國稱為“歐洲病夫”,如今世人不得不再次問出這個問題,德國是“歐洲病夫”嗎?

德國經濟面臨的問題不少

除瞭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之外,德國的其他經濟指標也全部向下。伊弗經濟研究所商業景氣指數連續四個月下滑。德國主要工業品中化工產品產值比2019年下降18%,汽車產值下降26%。今年7月德國對非歐盟國傢出口環比下降2.9%,貿易順差降至820億歐元,與疫情前的2000億歐元相比銳減60%。今年前6個月,德國申請破產的企業高達8400傢,比去年同期增加16.2%。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佈的《世界競爭力年報》已經把德國的競爭力排名從世界第6位降至第22位。

導致德國深陷沉疴的原因主要是高通脹、高利率和外部市場需求不振。高通脹造成企業生產成本增加和居民消費減少,高利率則壓制瞭投資和借貸,外部市場需求減少直接打擊瞭德國的進出口貿易。這三大病因看起來都是來自德國以外的壓力,但德國人自己在面對壓力時卻顯得束手無策。

德國經濟學傢 托馬斯.梅耶:德國的制造業在面對高利率和高能源價格時受到的沖擊比服務業更大。比如說,生產一輛汽車,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或者煉鋼和機械加工,也需要能源。同時,當利率較高時,人們的消費也會受限。與此相比,其他國傢的服務業對能源價格和高利率就不那麼敏感。

英國《經濟學人》8月17日刊文指出,多年來,德國在傳統工業領域的優異表現,掩蓋其對新工業投資的缺乏。自滿和對財政審慎的癡迷導致公共投資太少。總體而言,德國信息技術投資占GDP的比重還不到美國和法國的一半。除此之外,還有不斷惡化的地緣政治、減碳難度以及人口老化帶來的痛苦。

△ 英國《經濟學人》報道截圖

德國各界深受經濟下行之苦

自2022年第四季度起,德國經濟已經連續三個季度下降或停滯。德國聯邦銀行(央行)8月底發佈報告,預估今年三季度德國經濟仍將是零增長。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德國聯邦政府至今未能出臺實質性的刺激措施,但德國民眾和企業已經深深嘗到瞭經濟下行的苦澀滋味。德國權威民調機構福薩輿論調查所9月10日發佈的最新民調顯示,46%的德國民眾認為自己十年後的生活將比現在變差;32%的人認為他們的處境將保持不變;隻有17%的人相信他們將來會生活得更好。

德國糕點師協會副主席米夏埃爾·維克經營著一傢有著387年歷史的咖啡店,他的面包房現在支付的電費是原來的4倍。他註意到今年以來他的許多同行都因入不敷出,經營不下去,而被迫關店倒閉。對於德國經濟陷入停滯的現狀,維克深感憂慮。

德國糕點師協會副主席 米夏埃爾·維克:我們不能完全靠漲價來彌補損失,因為高通脹本就抑制瞭民眾的消費欲望,人們在花錢時更加謹慎。然而,聯邦政府並沒有給中小企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大傢對此無能為力。這一切都導致手工業步履維艱。

德國玻璃加工企業總經理蘇科羅斯基也說:“聯邦政府必須在資金支持計劃上制定清晰明確的規定,能源政策也應該持久而穩定,同時我們必須在保住亞洲市場的同時保護歐洲的經濟和生產商。”

△ 德國電視新聞一臺報道截圖

德國經濟脫困的對癥之藥

20多年前,當英國人上一次嘲笑德國是“歐洲病夫”之後,德國人先後選出瞭施羅德和默克爾兩任政府,采取瞭一系列務實有效的經濟政策,一方面與鄰國修好,獲取廉價能源供應,同時大力開拓中國市場,為德國工業品尋找市場和出路,從而推動德國經濟保持瞭20年的穩步增長。德國成為歐洲經濟的火車頭,並率領歐盟邁過瞭美國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兩個大坎。

如今德國所處的外部和內部環境與本世紀初相比均發生瞭變化,但德國經濟的基本結構沒有變化,以工業立國的德國實現經濟發展仍然離不開廉價的能源、原材料供應和廣闊的外部市場,前任政府的成功經驗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使德國經濟擺脫困境的對癥之藥、取勝之匙。

監制丨薑秋鏑

主編丨梁弢

記者丨陶冶 阮佳聞

點讚(0) 打賞

Comment list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