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在市場經濟中,信心比黃金更重要,預期管理是明年中國經濟工作的一個重頭戲。
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肯定中國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的同時,指出還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會議強調,明年經濟工作要切實增強經濟活力、防范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在市場經濟中,信心比黃金更重要。顯然,預期管理是明年經濟工作的一個重頭戲。
這是年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第三次提及預期問題。2021年度會議首次提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2022年度維持瞭“預期轉弱”的重要判斷,本次會議則指出“社會預期偏弱”。雖然該表述較“預期轉弱”有所緩和,但顯示與理想狀態仍有一定差距,這背後主要有四點原因:
一是有效需求不足。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消費物價低位運行,是當前經濟有效需求不足的客觀反映。11月,CPI(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為年內第三次同比下降,前十一個月累計增長0.3%,遠低於年初確定的3%的預期調控目標。同期,核心CPI同比增長0.6%,前十一個月累計同比增長0.7%。有效需求不足、物價走勢偏弱會進一步凸顯部分產業產能過剩和實際融資成本偏高的問題,同時導致一些企業經營困難。
二是風險隱患較多。2020年人民銀行調統司數據顯示,中國傢庭資產以實物資產為主,住房占比近七成,表明房地產是重要的民生產業。而房地產作為最大的周期類消費呈現買漲不買跌的特征,下行壓力在供需兩端均有體現,行業內生造血能力明顯不足。今年前十一個月,商品房銷售額累計同比下降5.2%,較4月份高點回落14個百分點。同時,房地產下行壓力傳導至地方債務,一些中小銀行和非銀金融機構也因此接連出險。
三是經濟循環不暢。2022年底疫情防控轉段後,外界普遍預計中國會出現報復性消費。今年一季度,國傢統計局消費者信心指數較2022年四季度反彈6.7個百分點,漲幅創有數據以來的新高。但全年來看,消費復蘇呈現波浪式“U”形特征。社會零售總額累計同比增速從6月份開始逐月走低,於9月份觸底後持續反彈至11月份的7.2%,但依然低於2019年同期水平。而且,居民總體還是“多存少貸”。前十一個月,居民新增存款和貸款分別為14.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和4.1萬億元,存貸差10.6萬億元,雖較去年同期少瞭約7109億元,但顯著高於2019-2021年同期均值1.4萬億元,表明居民預期偏弱,消費能力和意願不強。
加強政策工具創新
四是外部沖擊加大。今年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持續緊縮,全球經濟處於下行趨勢。截至11月份,全球制造業PMI(采購經理人指數)連續十五個月低於枯榮線。受此影響,前十一個月中國出口(美元口徑)下降5.2%,較去年同期低瞭15個百分點。此外,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區域化、碎片化,也對中國外資形勢產生瞭較大影響。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多出有利於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這為經濟工作中處理好“穩”與“進”、“立”與“破”的關系指明瞭方向。“穩”是大局和基礎,“進”是方向和動力。同時,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要穩紮穩打,把握好時度效,不能脫離實際、急於求成。
穩預期擺在穩增長、穩就業之前並非反常識之舉。現代經濟運行和政策效果越發容易受媒體傳播和輿論引導的影響,政策從出臺到落地也存在時滯,其間的宣傳工作尤為重要,深刻理解政策本意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則可能被“帶偏”達不到預期效果,甚至影響政府公信力。因而,會議提出,綜合起來看,中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要增強信心和底氣。要加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
當然,行勝於言。會議在總結對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五個規律性認識時,“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和“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就占據瞭首尾兩個“必須”。會議對明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最終也是落腳到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隻有把經濟發展“穩”在合理區間,鞏固回升向好態勢,充分保障就業民生,才能為“進”創造穩定發展環境。
宏觀政策空間足是中國經濟發展擁有的一大有利條件。會議要求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其中,“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是穩健貨幣政策的新提法,有別於過去的“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相匹配”。11月份,M2(廣義貨幣供應)和社融存量同比分別增長10%和9.4%,明顯高於前三季度的實際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5.2%,卻未加劇通脹上行;M1(狹義貨幣供應)同比增速降至1.3%,連續十個月走低,表明貨幣活性不足。中國缺乏通脹預期數據,難以測算實際利率是否過緊。但預期形成是一個適應性過程,長期通脹疲軟可能會使得預期根深蒂固,這將對貨幣政策構成挑戰。
當前仍有部分觀點認為預期偏弱是因為刺激不夠強、水多則溢,“直升機撒錢”就能解決問題。這是2008年金融危機“刺激為主、改革為輔”應對思路的延續,但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仍受困於“三期疊加影響”持續深化。由此可見,強刺激治標不治本。此次會議提出,要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持續註入強大動力。通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加大吸引外資力度,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將不斷激發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促進消費投資良性循環
這也意味著,未來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以暢通經濟大循環之“進”,助力發展大局之“穩”。此外,還要統籌風險化解與穩定發展的關系,全面加強監管,堅持系統觀念,持續有效防范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重點領域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此次會議進一步有針對性地加強瞭對做好當前經濟工作的方法論指導。會議指出,要切實增強做好經濟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瞭就抓緊幹,能多幹就多幹一些;並花瞭較大篇幅強調四個“抓落實”,即不折不扣、雷厲風行、求真務實、敢作善為“抓落實”。
會議還強調,全面貫徹明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要註意把握和處理好速度與質量、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發展與安全等四組關系;準確把握明年經濟工作的政策取向,要在政策實施上強化協同聯動、放大組合效應,在政策儲備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冗餘度,在政策效果評價上註重有效性、增強獲得感;要講求工作推進的方式方法,抓住主要矛盾,突破瓶頸制約,註重前瞻佈局。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會議重申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其實,早在去年3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提出,開展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防止和糾正出臺不利於市場預期的政策。這次舊事重提,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明確要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因為一些非經濟政策也會對經濟金融產生較大的溢出效應,進而影響市場預期。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