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人民銀行宣佈下調7天逆回購利率後,債市大漲、股市小漲。

  2023年6月13日,人民銀行宣佈將7天逆回購利率從2%下調至1.9%。在此次下調之前,7天逆回購利率已經在2%的水平上穩定瞭10個月。此次7天逆回購利率的下調被市場解讀為人民銀行“降息”,因而讓債券價格明顯上漲。

  所謂逆回購,是指買入有價證券,並承諾在未來某時刻將其再賣回給賣出方的金融操作。逆回購操作的實質是,逆回購方向對手方發放抵押貸款——抵押物即為買入的有價證券。7天逆回購是人民銀行常用的一種公開市場操作。通過7天逆回購,人民銀行向市場參與者借出瞭期限為7天的抵押貸款。7天逆回購利率就是人民銀行發放這筆貸款的利率。

  7天逆回購利率的下調,意味著人民銀行向市場發放基礎貨幣的利率降低,會讓貨幣市場的整體利率水平下降。通常情況下,金融機構相互拆借資金會用到的7天回購利率(DR007和R007)圍繞7天逆回購利率波動。因此,金融市場參與者高度關註7天逆回購利率的走勢,並會因為7天逆回購利率的下調而高興。

  利率傳導路徑阻塞

  但先別急著為人行此次在7天逆回購利率上的降息而歡呼。事實上,在此次逆回購利率下調之前,中國各期限、各品類利率早已下降。從今年3月初到6月上旬,中國1年期國債利率下降瞭約0.4個百分點,10年期國債利率下降瞭約0.2個百分點,1年期銀行間拆借利率(SHIBOR)下降瞭約0.3個百分點。與這些利率的降幅相比,此次7天逆回購利率0.1個百分點的降幅不算大。在各期限利率各品類利率都有較大降幅之後,中國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尚且還在明顯增大,自然就很難指望此次7天逆回購利率的下調能起多大作用瞭。

  從各期限利率與7天逆回購利率不盡相同的走勢來看,7天逆回購利率這個政策性利率對市場整體利率水平的影響力有限。這與美國的情況很不相同。在美國,美聯儲對聯邦基金利率的調控有一呼百應之效果──聯邦基金利率的變化會明顯影響各期限、各品類利率的走勢,這是市場高度關註美聯儲對聯邦基金利率調控的原因所在。而中國情況顯然不是這樣的──逆回購利率在金融市場中的重要性遠遠趕不上美國聯邦基金利率。

  隻有理解瞭中美兩國利率調控體系為何如此不同,才能夠弄清中國7天逆回購利率下調對經濟和市場的影響。

  在經濟學教科書裡,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調控是這樣進行的:人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等手段,將貨幣市場最短的短期利率(通常是隔夜利率)控制在目標值附近,而金融機構會在各個期限和不同品類的利率之間做套利。這些套利交易會將短期利率的變化傳導到各期限、各品類的利率上面去,這個利率的傳播過程就是所謂的貨幣政策傳導路徑。借助這個路徑,人行可以通過調控短期利率來影響整個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由此可見,人行對市場和經濟的調控需要借助市場中各金融機構的配合。人行如果包打一切,直接控制市場和經濟的方方面面,那就不是市場經濟而是計劃經濟瞭。

  中國貨幣政策調控與教科書裡的描述有很大不同。其一、人行並沒有將短期利率控制在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中國的短期利率波動性顯著大於美國和歐洲。其二、除瞭對短端利率保有很強的控制力之外,人行還會直接調控更長期限的利率。比如,中國1年期的MLF(中期借貸利率)利率、1年期的LPR(基礎貸款利率)利率均直接受人行調控,不太會隨市場波動。

  中國利率調控方式之所以有其獨特性,主要原因是中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還不成熟,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中國經濟和市場中的扭曲。筆者曾撰文稱,“對人行來說,穩定短期利率是‘非不能也、實不願也’。實際上,在2015到2016年間,人行曾試圖通過‘利率走廊’的構建來將銀行間短期利率精確調控在穩定的水平。在這段時間裡,短期利率也確實波動很小。但穩定的短期利率提升瞭金融市場短期資金的‘安全感’,讓投資者借入短期資金來買長期資產的加杠桿行為大幅增加。”

  人行降息的目的當然是希望刺激實體經濟的需求,從而穩定經濟增長。但在貨幣政策傳導路徑阻塞的時候,短期利率的降低未必能刺激向實體經濟的融資投放,反倒可能推升金融市場中的杠桿交易,加大金融風險。這方面,發生在2016年的債市波動是個前車之鑒。後來,人行主動放棄瞭穩定短期利率的操作,反而有意識地通過推高短期利率、並加大短期利率波動性來促使債市去杠桿。

  實體融資需求低迷

  與2016年相比,當前中國貨幣政策傳導路徑的阻塞情況更為嚴重。一方面,地產和基建占到瞭中國總投資的大概一半。相應地,從事地產投資的地產開發商,和從事基建投資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是中國實體經濟的兩大融資需求主體。但在融資緊縮政策的壓力之下,2021年以來,中國地產融資明顯萎縮,融資對利率的敏感性顯著下降。這一情況在今年一季度雖有所好轉,但在二季度又重新變得嚴峻。另一方面,在清查地方政府債務的導向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融資也明顯收緊。

  隨著上述兩大融資需求方的融資受到約束,實體經濟融資的利率敏感性已大為降低。當前中國實體經濟低迷不是利率太高所致,而是地產和基建這兩個主要融資需求方(同時也是內需的主要創造者)被綁住手腳的結果──這樣的經濟低迷不是降息能化解的。

  此外,當前中國債市杠桿交易水平已經創出瞭歷史新高。債市杠桿交易的主要方式是“回購養券”。也就是用回購的方式將債券抵押出去來借入資金,進而購買更多債券。新買入的債券又可以再被抵押出去來借入更多資金,買入更多債券。這樣的操作可以進行很多輪,從而讓債券投資者買入數倍於其初始本金的債券。可以用全市場回購交易量總額除以債券總市值,來估計債市的杠桿交易總體水平。這一指標顯示,目前債市的杠桿交易水平已經創出瞭歷史新高,甚至高於2016年債市因去杠桿而大幅波動之前的水平。這種情況下降低短期利率,無異於火上澆油,將為未來債市的大幅波動埋下種子。

  近期有經濟學者建議,將短期政策利率降到零,並希望通過降息來穩定經濟增長的強烈意願。從經濟學教科書的邏輯來說,當然有其道理。但如果瞭解瞭中國貨幣政策傳導路徑的復雜局面,就能知道,如果真的將7天逆回購這樣的短期政策利率降到零,實體經濟未必能比現在好多少,金融市場裡大概率會形成杠桿交易撐起來的大泡沫。隨後的泡沫破滅會帶來比2015年股災更大的沖擊。相比降息,放松地產和基建的融資約束是更為有效的穩增長政策。

  那麼,此次降息算是穩增長政策的拐點嗎?算,又不算。說它算,因為它至少表明瞭,決策者對經濟下行的壓力還是有覺察、有反應的。說它不算,是因為制約經濟增長的關鍵障礙並未消除。應該說,此次降息是個無奈的選擇,是在其他應該采取的政策措施遲遲未能推出時,經濟下行壓力倒逼的無奈之舉。

  此次降息對經濟和市場的影響,降息當日的市場反應已經給出瞭線索。6月13日降息當日,債市大漲、股市小漲。而股市中領漲的是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這樣對流動性敏感的板塊。與經濟復蘇相關性較強的地產、建材、能源等板塊則表現疲弱。顯然,在降息之後,市場預期的是債市牛市(對應經濟疲軟),而非經濟復蘇。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