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隨著杭州第19屆亞運會臨近,最近,一組關於亞運主題的食品雕刻作品在網上走紅,這組用蘿卜和芋頭雕刻的作品,出自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雙浦鎮的21歲聽障小夥鄭雲海之手。匠心跨越障礙,奮鬥點亮青春。《晚間新聞》“青春匠心”系列報道進入第六季,我們將把關註的焦點對準那些身殘志堅,為瞭實現理想勇於追夢的年輕人。跟隨記者的鏡頭一起去感受鄭雲海刀尖上的藝術。
見到鄭雲海時,他正專註地做著雕刻。芋頭和各種蘿卜等普通食材,在他的刀下,一點點蛻變:白蘿卜變成瞭白鴿、胡蘿卜成瞭荷花、綠蘿卜是一片片荷葉,芋頭則被拼裝成瞭火炬,再雕上細致的紋路,一件以亞運火炬為主題的作品漸漸呈現。
第十屆國際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食品雕刻項目冠軍 食品雕刻師 鄭雲海:最近有火炬(傳遞),寓意就是美好、和平,還有吉祥。我想用自己的技能去宣傳我們杭州亞運會的一個文化。
幼年時,鄭雲海因一場意外導致聽力神經斷裂,之後一直靠助聽器與他人交流。初三畢業入讀杭州第一技師學院後,在學校的一次小型展會上,他對食品雕刻“一見鐘情”,也打開瞭人生的另一扇窗。
鄭雲海:(我當時)看到瞭其中有一個展臺,這個展臺上有很多用水果、蘿卜雕刻而成的一隻鳥、花,當時我都被震撼到瞭,感覺自己很喜歡這些東西。
於是,鄭雲海選擇瞭烹飪專業,正式踏入瞭食品雕刻的大門。但上瞭課才知道,這門手藝遠沒有自己想的那麼簡單。一個人、幾把刀、一堆食材,每天都要苦練枯燥的刀工。
鄭雲海:剛開始接觸的時候是最難的,我們一開始對於食品雕刻的理解不夠,藝術方面的理解也不是很高,就是靠練,拼命地練,每天從早到晚基本上有十個小時左右都在訓練。
杭州第一技師學院烹飪酒管系教師 陳慧嬋:他基本上所有的課餘時間都會投入到雕刻這件事情,其他同學可能去休閑去娛樂瞭,他要麼在教室裡,要麼在雕刻實訓間裡,不停地在練習。
功夫不負有心人,鄭雲海的雕刻技藝不斷精進,他也開始自主設計創作作品,並斬獲瞭多項國內比賽冠軍。今年3月,在法國梅斯舉辦的第十屆國際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食品雕刻項目比賽中,他奪得金牌,成為食品雕刻屆的世界冠軍。
6年多的時間,鄭雲海已經創作瞭1000多件作品。在食品雕刻過程中,他對自己的要求是要賦予作品“生命力”,而這份“生命力”的厚度,取決於見識的廣度和深度。平時,他都會有意識地去學習、遊歷、看展、看書,找尋下一個作品的雛形。
鄭雲海:我們要多去看一些現實中的鳥,還有很多的動物,都是相通的。多去看、去瞭解,提升自己的審美。
如今,鄭雲海已從學生變成瞭老師,並成立瞭自己的工作室,培養著更多有志於從事食品雕刻工作的學生。
鄭雲海:接下來,以工作室為起點,讓更多人認識食品雕刻,用自己的力量帶動更多的人去實現技能成才、技能報國。
以夢想為伴 與時代同行
一雙巧手,可以雕刻出栩栩如生、楚楚動人的荷花、白鴿、火炬,也能雕刻出多彩的人生。鄭雲海愛自己所愛,多年如一日,拼命地練,終於成為世界冠軍。他的人生就像一件件作品,初見盡是平淡平凡,但等下足瞭功夫,就能成就驚奇驚艷。從平凡到驚艷,有故事,更有詩意。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用頑強奮鬥把美好夢想變成現實,就是對青春與時代最詩意的告白。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