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傑從郵車上卸下要投遞的郵件。受訪者供圖
夏秋之交的長白山區雲蒸霞蔚,王明傑駕駛郵車飛馳在蜿蜒的郵路上。
“今天要跑5個不通公交的行政村,把近200件快遞直投到戶,再把沿途村民要寄的物品帶回郵局打包寄走。”王明傑告訴記者,即使一切順利,他回到傢至少也要晚上6點。
一米七八的個頭,戴著眼鏡,臉上總是掛著笑容——今年49歲的王明傑,是吉林省臨江市葦沙河郵政支局的鄉村投遞員。
26年來,他跋山涉水,累計投遞行程60多萬公裡,在這條偏遠郵路上“跑”成瞭全國勞模。
翻山越嶺,危險如影隨形
駕車穿越層巒疊嶂,看遠山如黛、近水含煙,想來是件美事,但實際上,王明傑的工作危險重重。
王明傑常年跋涉的郵路,全程105公裡,沿途有70多個投遞點,一路上要經過5座大山、32條河流,還要跨越“刀尖砬子”“老虎口”“狼頭溝”等天險。
1997年,成為鄉郵員後,王明傑每天背著郵件步行投遞,整整走瞭四年半的“步班郵路”。
“每天早上5點多出發,晚上八九點鐘摸黑回來。春節包裹多,我就借來牛爬犁拉著走。”王明傑回憶說。
在那個年代,郵政包裹需要收件人拿著領取通知單去郵局自取,但王明傑在入職之初就自立規矩:山再高、路再遠,也要給村民送包裹上門。“我受累些,村民就能輕快些。”
後來,郵包不斷增多,人背肩扛、徒步投遞已難以為繼。為堅持送件到戶,王明傑在單位配發摩托之前,就先後自掏腰包購買過兩輛摩托。
有瞭代步工具,投遞途中的風險卻更高瞭。
一年冬天,王明傑路遇涎流冰,連人帶車滾向山崖。他迅速跳車,死死扒住冰面,眼看著摩托車瞬間跌入山谷,驚出瞭一身冷汗。
還有一次,山體滑坡將道路阻斷,他推著摩托車艱難跋涉瞭兩個多小時,才連滾帶爬地翻過大山,半夜回到傢,妻子見他一身的血跡和泥土,不禁失聲痛哭。
郵車改換成“小面包”後,危險依然如影隨形。
今年1月,路上都是冰,打轉向時車子失控,沖向路邊的山溝……現在回想起來,王明傑仍心有餘悸。
20多年來,王明傑經歷過無數次的“驚魂一刻”,騎廢瞭4輛摩托,汽車也換瞭4輛。他投遞各類郵件、報刊上百萬件,代郵代取包裹萬餘件,無一丟失。
一心為民,村民拿他當親人
四道河子村老於傢的兒子今年金榜題名,見王明傑走到瞭院門口,一傢人激動不已。
“但凡傢有考生的,哪個不是眼巴巴盼著你‘鴻雁傳書’來。”老於一句話讓王明傑笑彎瞭眉眼。
有一年,一封來自吉林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給王明傑出瞭道難題——信封上寫著“葦沙河鎮郵政支局李建鳳收”,但郵局並無此人,對方的電話也無法接通。
王明傑四處打聽,聽說收信人住在渾江金礦,可到瞭礦上,卻被告知李建鳳早已搬傢。他趕緊去派出所求助,幾經周折,最終不辱使命。“當時,一傢人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那一刻,王明傑對“責任”二字有瞭更深的感悟。
葦沙河鎮人口分散,最偏遠的人傢距郵局60多公裡。王明傑花瞭3個多月,走遍全鎮3000多傢農戶和礦區職工傢庭,按片區將“出行難、通信難、用郵難”的人傢登記在冊,主動上門幫居民辦理郵寄、匯款、報刊訂閱等郵政業務。這些年來,經他手代郵代取的匯款達上千萬元。
郵車駛進盛產李子的白馬浪村,很多果農熱情地和王明傑打招呼。
“以前李子銷售困難,他每次來都會往車上裝三四百斤,沿郵路義務幫我們推銷。現在,他還通過微信朋友圈幫我們賣李子。”村民們十分感激。
王明傑負責投遞的5個村,村村特產不同,他都幫著義務推銷。
在大松樹村,忙完業務,王明傑直奔“鄒大哥”傢——年過六旬的老鄒喪子多年,又不會網購,王明傑經常從市裡幫他買日用品,這次給他捎來瞭兩袋化肥、兩袋種子和一箱農藥。
大松樹村的宋敏癱瘓在床,王明傑隔三岔五就幫他捎藥。
“疫情期間,我心臟病犯瞭,明傑在臨江市跑瞭好幾個藥店,才買到藥,又趕緊打車給我送瞭過來……”宋敏動情地說,“誰傢有事瞭,他都會主動伸把手,大夥都把他當親人。”
接力傳承,勞模精神生生不息
臨江地屬高寒山區,大半年都是“冬天模式”,長年頂著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駕駛摩托車送件,王明傑患上瞭嚴重的關節炎和風濕病,走起路來一瘸一拐,但為鄉親們跑腿辦事,他樂此不疲。遇到車進不去的地方,他多是小跑著派件,生怕鄉親等著急。
“王明傑把農民的事、村裡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去辦,從來不圖名不圖利,把郵局辦在農民的心上……”2012年2月,一封由葦沙河鎮政府、5個行政村、渾江金礦以及上百名用戶聯名寫的感謝信送到瞭臨江市郵政分公司,信上6個鮮紅的基層政府印章,123個簽名與紅手印,代表著百姓對王明傑最高的贊譽。
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郵政系統先進個人、吉林好人標兵……雖然早已榮譽等身,王明傑仍默默跋涉在熟悉的郵路上。
其實,六七年前,單位領導就想給王明傑換個輕松的活兒,他卻婉拒瞭:“我舍不得這條郵路,跑瞭20多年,和老百姓有感情瞭,就像魚兒離不開水,我放不下他們。”
郵車返回葦沙河鎮,路過街心廣場的一座漢白玉雕像,那是全國勞模宮本玉的雕像。
宮本玉也曾擔任葦沙河郵電支局鄉郵員,工作20多年,他行程30多萬公裡,投遞郵件193萬餘件,沒出過一次差錯,沒誤過一次班,為當地群眾做瞭數不清的好事。
“當年在部隊當兵,沒少學習宮本玉的事跡,所以退伍時我義無反顧選擇瞭這個職業,選擇瞭宮本玉走過的路。”王明傑話語樸實:“這條路雖然危險又艱苦,但我喜歡,特別是每當送件上門,看到百姓那種期盼,那種感謝,很有滿足感和成就感。”
一條郵路連出兩個全國勞模,後來者怕是會“壓力山大”。
眼下,王明傑有意培養兒子當接班人:“我已經著手帶他跑這條郵路,希望勞模精神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