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建莉
在和孩子的“較量”中,傢長要時時記住,隻要發火就輸瞭。傢長若不和孩子鬥狠比強,遇事有定力,有變通力,孩子就能從中學會與人相處的技巧。
傢長要經常問自己幾個問題:我的孩子不如別人的孩子好,是不是我做得不如別的傢長好,或是我沒看見自己孩子的好?在和孩子相處中,我原諒過他哪些錯誤?給孩子做個好榜樣重要,還是我出口惡氣重要?比起那些天生殘疾或生大病住院的孩子,我的孩子四肢齊全,身體健康,這是不是他給我的回報呢……思考這些問題,有助於傢長改善自己的壞脾氣。
控制脾氣,多數傢長隻要在意識上到位瞭,就容易主動調整自己的行為。但克制脾氣對有些人來說是件特別困難的事,雖然明明白白地知道發脾氣的壞處,卻常常控制不住。每次發完火都後悔得要死,但依然免不瞭惡性循環。如果是這種情況,可以試試下面幾種辦法:
半小時效應
傢長給自己立規矩,不管多憤怒都不馬上發作,即便無意中發作瞭,也要立即收住,告訴自己等半小時,一切都等到半小時後再說。在這半小時裡做點別的事,凡能讓自己感覺好些的事都可以做,比如瀏覽網頁、玩遊戲、吃東西、到外面走走、洗個澡或給好友打個電話等。一切有可能挑動脾氣的事都不做,且最好不要和孩子在一起。挨過半小時後,人就會變得理性,該怎麼做不該怎樣做,基本上就清楚瞭。
紙條儀式
在特別想改變壞脾氣時,寫兩張紙條。第一張描摹自己的壞脾氣,把它的可惡白紙黑字地寫出來,此紙條象征自己的壞脾氣。第二張寫下自己改變壞脾氣的願望,以及有提醒作用的一兩句話,此紙條象征自己的決心。然後,把第一張狠狠撕碎、燒掉或用其他方式銷毀,感覺把壞脾氣埋葬掉。把第二張貼到墻上或放到自己方便看到的地方,規定自己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隻要想發火,就必須先跑去看這字條,看完瞭再決定發不發火。或已開始發火,突然想到紙條,也要跑去看看。若紙條有效控制瞭火氣,給自己一點任何形式的獎勵;反之,也不要氣餒,把這一張撕瞭,再寫一張,重新鼓勁自己。以堅持看紙條這個儀式化的行為,在心裡經常提醒自己,壞脾氣一定能被有效抑制。
意念疏散
當火氣一下子起來時,趕快把意念投註向自己身體內部,集中註意力尋找身體哪部分被怒火弄得不舒服瞭,是胸口憋悶,還是腦袋隱痛,或是手臂顫抖,然後把意念集中到那個不舒服的部位,想象有一團純凈的氣體或清清的水流,輕柔地按摩著那個部位,把那裡的濁氣驅趕出去,身體越來越幹凈。這個過程最好伴有深呼吸,感覺純凈之氣被吸入,濁氣被呼出去……一次驅散不完就再來一次,直到感覺自己變得幹凈、平靜、松弛為止。
以上三種方法可以同時做,也可以選擇其一,關鍵是堅持,反復練習。西方流傳一句笑話:如何像卡耐基一樣成功?答案是:實踐,實踐,再實踐。套用這句話,完全可以說,如何成為一個不發怒的人?答案是:不怒,不怒,就不怒!在發脾氣的時刻,沒有比停止發脾氣更重要的事情瞭。
隻有建立在強烈的自我改變意識上的自我控制手段,才會有效。當然,必須承認,天下沒脾氣的人很少。所以,也不要期待自己成為完美父母,不要有教育潔癖,否則會太焦慮,而過度焦慮對改善脾氣並沒有什麼好處。如果實在沒忍住,脾氣發作瞭,至少要守住兩條底線:一是堅決不動手,隻動嘴;二是趕快結束,不糾纏。不要非得講什麼理,明明白白開始的事,可以糊裡糊塗結束,這並不影響以後的日子變得清朗。當我們變得越來越習慣於自我克制時,自我克制就變得越來越容易瞭。
亞當·斯密認為,具有細膩、敏銳、慈悲性格的人,也是能夠高度自我克制的人。我們俗稱的體貼、善解人意、感同身受、有同理心等,都標致著人性的寬度和高度。人若不固執於自己的想法,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若善於從生活中發現美好,而不總是著眼於些許的不如意,脾氣可能就會小得多。
孩子逆反,說明他有獨立思考能力和選擇的勇氣,這總比事事聽命於傢長、沒主見好得多。孩子成績不理想,但他身體健康,心地單純善良,這該多麼令人欣慰。錢包被小偷偷瞭,要慶幸銀行的存款沒被人騙走;挨老板一頓訓,就去慶幸自己好歹有工作有薪水。邁腳出門,平坦的路已鋪到腳下;輕輕點擊電腦鼠標,世界就展現在眼前……太多太多的恩惠藏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以感恩的心態度日,人世間回報給你的也是一份好心情;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氛圍,傢長自己更受滋養。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人的境界升華需要自身一點點修行。當我們能寬容、豁達地面對一人一事時,已在不知不覺中對世界抱有無怨的情懷瞭。不發脾氣地教育孩子,才更容易給予孩子更多的正能量。
(作者系“尹建莉父母學堂”首席導師、作傢,著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等)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