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東京9月16日電(記者錢錚)某些果蠅種群中,雄性後代會被選擇性殺死,即殺雄作用。後來研究發現如果果蠅體內有共生細菌螺原體,它就會產生一種殺雄毒素,這種叫做Spaid的蛋白質會選擇性地殺死宿主的雄性後代。一項新研究揭示瞭Spaid蛋白質是如何保持穩定存在、發揮殺雄作用的。
日本京都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當代生物學》期刊上發表瞭相關研究論文。該研究成果有助於研發人員開發低成本、對環境影響小的病蟲害防治技術。
蛋白質在生物體內產生後,經過各種修飾,其功能會隨之發生變化。有一種修飾是蛋白質被添加瞭一種叫做泛素的小蛋白,這種修飾被稱作泛素化,反之脫去泛素就叫做去泛素化。
研究人員發現,如果去除Spaid蛋白質的一部分被稱為OTU的去泛素化活性區域,或者置換掉去泛素化活性所必需的氨基酸從而使其失去活性,那麼果蠅體內Spaid蛋白質的表達量就會下降,其結果就是殺雄作用顯著弱化。
以往研究已證實,經泛素化修飾的蛋白質會被機體運送至蛋白質“分解裝置”蛋白酶體那裡,然後迅速從細胞中被清除。綜合上述發現,研究人員推測,Spaid蛋白質借助OTU這一特殊結構脫去添加到自身的泛素,從而逃避被宿主細胞的蛋白酶體分解,保證自身的穩定存在。一旦這種自穩定功能喪失,就會導致Spaid蛋白質在細胞內被分解,結果就是殺雄現象幾乎不會發生。
研究團隊說,有許多昆蟲會危害農作物或傳播疾病,充分利用上述成果將有助於開發出控制昆蟲生殖的新方法,進而實現低成本且環保的病蟲害防治。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