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新疆托里县庙尔沟镇,寒风凛冽,远山连绵起伏,覆盖着皑皑白雪。这里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70团2连所在地。走进170团分院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层楼房,宽敞明亮的候诊室里,不同民族的患者都想找李琳医生看病。

  今年59岁的李琳,现任九师医院170团分院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早年,李琳曾在该团1连和3连当卫生员。37年扎根乌尔喀什尔山牧区,李琳的足迹几乎遍布这里的每一寸草地,倾心守护群众健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李琳的父母响应号召,从陕西来到新疆,扎根170团。1984年10月,高中毕业的李琳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卫生员,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李琳退伍后到170团医院当基层卫生员。1990年6月,按照医院轮岗制的惯例,李琳到170团3连工作。

  庙尔沟镇附近的草场是牧民的冬牧场。3连距庙尔沟镇30公里,距团部210公里,牧工以哈萨克族为主,80%的牧工分散在各个牧业点,最远的牧业点距离3连40多公里。周边还分散着居住在塔城市、额敏县等地的少数民族牧民。方圆几十里,李琳是唯一的医生。

  当时,3连生活条件差,出行靠骑马,照明靠“马灯”,三餐只有土豆萝卜。要给牧民看病的李琳,顾不上这些,用一个月时间,学会了骑马。在走家入户中,李琳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哈萨克语。《新农村医学手册》《针灸学》等书籍,他翻了一遍又一遍。

  李琳刚到3连不久,土木结构的两间卫生室就坍塌了一半。冬日太冷无法看病,他索性把自家50多平方米的房子腾出一间,当作打针、治疗的卫生室,一个月接待了患者800多人次,还为看病付不起钱的牧工垫资。

  多年行医经历,李琳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了全科大夫,治疗牧区常见的高血压等疾病更是得心应手。“我有责任,看好每个牧工的病。”李琳说。

  1995年,是李琳来到连队的第5年,轮岗时间早到了,家人盼望着他回到条件更好的团部医院。

  一天早上,牧民尔加汉·胡那皮亚高血压复发,引发并发症,情况危急。熟知病情的李琳骑马飞奔而来,救助及时,病人得以转危为安。

  “李医生,要不是你这几年的治疗,我们就没有妈妈了。”患者孩子的话,让李琳深受触动,“牧区来个医生不容易,牧民看病更需要一个熟悉情况的医生。我要留下来,给大家看病。”

  每年6月,牧民要从冬牧场转到夏牧场。身着白大褂、肩背小药箱,骑马随行,饿啃干馕、渴饮雪水的李琳,成了草原上的“流动诊所”。起伏不平的牧场,弯弯曲曲的牧道,很容易让人迷路,但是李琳熟悉通往每个牧民家的路。

  “李爸爸来了!”在1连,见到李琳医生家访,为父亲把脉巡诊,在昌吉市上学的阿依波塔·哈来喜上眉梢。

  2000年,李琳在前往冬牧场巡诊的途中,得知1连职工哈来·卡尔别克的妻子早产,他立即骑马前往,发现胎儿横位,自然分娩风险高,需立即送医。在他的指挥下,大家找来一辆车,连夜赶往县城,没承想车却半路抛锚,一车人被困山路。

  “别慌,有我在。”李琳当机立断在车内接生。凭借丰富经验,李琳成功将胎儿胎位转正并完成接生。哈来感激地握住李琳的手:“你救了我们一家!”

  1个月后,哈来一家来看望李琳,告诉他孩子取名阿依波塔,意为“月光下的小骆驼”,纪念出生当晚的特殊经历。如今,阿依波塔成了一名大学生,希望自己将来像李爸爸一样,去帮助更多人。

  这些年,李琳在牧业点、转场路上治疗患者万余人次,接生了300多个孩子。

  曾经李琳一人坚守的卫生室,这些年也有了大变化。2020年12月,兵团九师医共体成立。2021年,170团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并加入医共体,投资1500多万元建设了新的医疗服务中心,增加了B超、心电图机等设备,坚守的医务人员也增加至9人,九师医院还定期派驻专家帮扶指导。

  “只要有职工群众在牧区,我们就会坚守在这里,用优质的医疗服务守护好他们的健康。”李琳说。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