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由鄂爾多斯市烏蘭牧騎和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歷史題材舞劇《胡笳十八拍》在江蘇啟東正式開啟首場巡演。
舞劇《胡笳十八拍》以東漢末年才女蔡文姬在中原地區以及匈奴地區生活的相關歷史為藍本,通過全新的表達方式、深情的肢體語言、跌宕起伏的音樂,共同描繪出一幅生離死別與民族大義交織的全景畫卷,帶領觀眾沉浸式瞭解蔡文姬命運多舛的一生,引起熱烈反響。
呈現有血有肉“蔡文姬”,高難度舞蹈驚艷全場
“文姬歸漢”的故事歷來被廣為傳頌。東漢末年,正值青春年華的蔡文姬被擄去匈奴蠻地,與左賢王生活十二年,後被曹操重金贖回,《胡笳十八拍》正是她從匈奴重返中原故土的途中創作的一首融合瞭漢、胡兩地文化的音樂作品,被譽為中國古代十大名曲之一。
為向觀眾呈現一個立體豐滿、有血有肉的“蔡文姬”,舞劇《胡笳十八拍》創作團隊圍繞蔡文姬人生中的愛恨糾葛和其促進民族融合的歷史貢獻兩條故事線,采用先抑後揚的敘事方式,將其一生的情感掙紮與坎坷經歷融入劇中,透過蔡文姬在傢國大義和骨肉離別前的個人選擇,觀照和詮釋瞭千年來中華民族對民族融合的執著追求,彰顯瞭中華文明“和”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與凝聚力。編劇羅懷臻介紹,《胡笳十八拍》作為胡漢融合的一個樂曲,可以位列中國十大名曲之首,不僅因為藝術上的高妙,更在於內涵深厚,揭示瞭蔡文姬個人命運和情感。“但是我們很少站在作者本人的立場上,用作者本人的作品來解釋她的命運。這次我們希望借舞劇的機會,以蔡文姬在邊塞生活12年為背景,展示少數民族的音樂、舞蹈,甚至是自然景觀。相信觀眾能從中感受到蔡文姬在苦難當中,對美的不懈追求。”
在舞蹈編排上,舞劇《胡笳十八拍》同樣下足瞭功夫。該劇融合瞭蒙古舞和古典舞兩大舞種,前者展現瞭少數民族的狂放與野性,還原瞭遊牧民族的生命力。後者含有宮廷雅樂,展示瞭中原地區農耕文明土地上滋養出的中亞文化。風格差別頗大的舞蹈還原瞭東漢末年文化的多元性和胡、漢兩地文化的差異性。歷經數月的打磨,伴隨舞者們充滿民族色彩的肢體語言和高難度的技巧動作,那段扣人心弦的故事再現大眾視野。其中,蔡文姬的飾演者孫秋月憑借精準的人物解讀和紮實的舞蹈功底,精準詮釋瞭亂世下蔡文姬被迫離傢、思念故土、盼望和平的心路歷程,贏得陣陣掌聲。
“太好看瞭!尤其是夢中情節的設計,舞者半夢半醒狀態下的破碎感直接拉滿,讓我有流淚的沖動!”“通過歷史書,我認識瞭蔡文姬,看完《胡笳十八拍》,我‘愛’上瞭蔡文姬,她是一位歷經磨難依然堅韌,心中充滿大愛的偉大女性。”看完首演的觀眾紛紛表示,被舞劇中充滿故事張力和戲劇性的雙人舞,以及抓人眼球的情感走向所感染,仿佛置身於歷史現場,夢回千年。
極致巧思刷新舞美“天花板”,展現民族性與現代性融合之美
為提供優質的觀演體驗感,舞劇《胡笳十八拍》在舞美空間極盡巧思,以可推拉旋轉的卷軸條屏為主體,共築圓滿的圓形元素貫穿其中,以大抽象小寫實的風格為手法,營造瞭極具空間感的戲劇視覺效果。總編導田壯介紹道:“我們利用現代數控技術,以及吊景和光影特效的配合,讓有限的舞臺空間更加立體化、多維化,通過真實場景與虛幻空間的交互,最大限度激發觀眾想象力。”
值得一提的是,鮮明的民族文化元素在舞劇中隨處可見。例如舞臺前區的投影設計采用瞭獨具特色的蒙古哈木爾紋、舞劇劇名使用瞭篆刻印章樣式、漢朝部分安排瞭極具年代感的書案等,讓觀眾更快進入地進入故事情節,並從中汲取堅韌不拔的精神力量。
與劇情完美貼合的配樂,是舞劇《胡笳十八拍》的另一大亮點。作曲傢趙博竭力通過音樂的表達,呈現蔡文姬的命運浮沉以及復雜的內心世界。“我們在配樂上做瞭很多嘗試,不僅加入瞭現代的音樂解讀,還通過不同樂器賦能歷史人物和情節,以此增強觀眾的情緒共鳴。”趙博介紹道:“我個人最喜歡的是謝幕音樂,采用瞭漢胡音樂融合的理念,這裡折射的是蔡文姬的歷史貢獻,打破瞭地域、民族、文化的疆界,促進瞭漢、胡的交往與交融。”
舞劇《胡笳十八拍》力圖打破歷史與現實的“壁壘”,主創團隊以高質量的藝術供給,將現代舞臺藝術和傳統歷史文化結合,為這則流傳千年的史實寫下時代註腳,呈現出一個生動而富有時代魅力的歷史故事,讓觀眾尤其是年輕人讀懂、看懂“蔡文姬”,從她的磨難與成長中感悟傢國大義。該舞劇給人以穿越時空、動人心魄的精神感召力,向世界傳遞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和而不同精神理念。(攝影:劉海棟)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