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内银支持实体经济转型\邓 宇

金融观察/内银支持实体经济转型\邓 宇

  图:中资企业大规模、高质量“走出去”,将赋能中国银行业加快推进国际化,提升全球经营水平。

  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银行业在此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主要通过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业务发展模式、风险经营能力,保证资产质量持续稳健,价值创造能力也进一步增强,筑牢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屏障。

  经济转型升级,传统依靠规模效应的增长路径迫切需要转向新质生产力领域,资产负债结构调整过程将面临新的挑战,国有大行在担当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的过程中,亟待优化经营管理模式,更多依靠数字化赋能、资金利用率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增强以及做实做细“五篇大文章”,实现降本增效和经营质效提升。

  从2024年银行业的年报数据来看,一方面表现在功能优势不断显现,特别是国有大行在聚焦服务国家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民生改善、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发力,资源加大倾斜,结构也在优化;另一方面体现在盈利水平保持合理增长区间,息差在逐步改善的同时,资产质量整体保持较好,重点领域风险化解处置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为未来做优做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和淨息差处于逐渐下降趋势,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实体经济转型带来的“阵痛”等影响对商业银行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一定压力。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不变,以科技创新引领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动能培育将催生更具潜力空间的各类金融服务需求,扩内需和促消费发力的同时,也将带来银行业消费金融扩容,中资企业大规模、高质量“走出去”,将赋能中国银行业加快推进国际化,提升全球经营水平。

  做实做细“五篇大文章”

  一是创新科技金融模式,坚定服务新质生产力。科技金融置于“五篇大文章”之首,足见其重要性,且和国家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保持一致。目前来看,国有大行的科技金融体制机制建设和发展模式日臻完善,国有大行均已将科技金融作为优先级发展。未来随着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试点扩围,以及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政策放宽试点,国有大行发展科技金融的方式更加多样,投融资工具也更加丰富。

  二是锚定绿色低碳转型,深化绿色金融服务。中国是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和贡献者,绿色金融发展同样引领全球,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标准建设更加完备。国有大行将绿色金融作为发展重点,已经建立起相对成熟的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体系。2025年2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未来五年绿色金融发展目标,提出逐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可持续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三是广泛聚焦社会民生,做优做实普惠金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而普惠金融充分彰显“金融为民”的发展理念,这也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重要特征。近年来,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充满不确定性,普惠小微企业面临更大的发展困难,社会民生更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在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指导和国有大行发挥引领性作用下,普惠金融扩面提质。截至2024年末,普惠小微授信户数超6000万户;全国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4%;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余额4.46万亿元,同比增长20%。

  四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打造养老金融新范式。中国老龄化水平正不断加深,年龄构成看,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全国占比2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全国占比15.6%,反映出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严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相适应、相配套的养老金融服务,一方面是聚焦银发经济和相关产业,扩大金融供给,另一方面是积极参与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提升老年群体金融服务水平。

  五是突出数字金融引领,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数字金融是发展底座,各大行前期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规模巨大,金融科技成果应用和赋能成效显著,在数字化风控、数字化经营及数字化管理等全方位发力,不仅有效促进传统银行业转型升级,实现线上和线下协同,提升服务效率和扩大服务覆盖面,而且也推动银行业金融科技功能提升。

  数据显示,2023年国有六大行营业收入增长放缓但科技投入未减,总科技投入占营收比升至3.52%的历年最高值,2019年至2023年六大行累计金融科技投入达5142.26亿元(人民币,下同)。六大行科技人员规模实现大幅跃升,四大行的科技人员均超万人,而且核心系统建设及人工智能等应用布局加快。

  抓紧机遇深化国际布局

  中国企业出海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态,越来越多企业通过扩展海外市场寻求新增长,逐步融入当地市场。调研显示,面对东道国低迷的经济形势,海外中资企业需要主动协同银行或金融机构为当地政府提供融资方案,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乃至高质量发展。中资银行除了提供基础的结算等账户服务,还需要进一步延伸到跨国投融资服务、人民币贸易和信贷、股权投资以及跨机构联合投资等,提升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质效。与此同时,伴随中国高水平开放和贸易、双向投资等提质扩容,人民币国际化迎来新的机遇期,人民币在国际支付结算、储备货币、大宗商品定价,以及外汇市场等地位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24年末,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上升至3.75%,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规模分别达到3.01万亿元、5.24万亿元,人民银行人民币互换规模增至4.31万亿元。

  中资银行深化国际布局,围绕国家高水平开放积极助力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2024年年报显示,中国银行人民币跨境支付(CIPS)间参行数量保持同业第一,在人民银行授权的全球34家人民币清算行中占16席,继续保持同业第一。

  跨境人民币结算、清算量均双位数增长,保持全球市场领先。境内机构办理国际结算业务量突破4万亿美元,保持同业领先。中资银行跨境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加大、深度拓展。2024年中国银行在熊猫债承销、中资离岸债承销、跨境托管、境外托管等业务市场份额稳居中资同业第一,跨境电商结算规模突破8000亿元,同比增长40%,服务贸易项下结算量同比增长33%。跨境保函、跨境现金管理等特色业务均居同业首位。中国工商银行聚焦全面服务贸易强国建设,累计为境内重点外贸外资企业发放融资4.8万亿元,2024年跨境人民币业务量近10万亿元。

  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升级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提“金融强国建设”目标,银行业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尽管未来一段时期仍将面临内外各类风险挑战,但总体看银行业体系将继续保持稳健和韧性,主要从三个有利条件来看:

  一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础不断夯实、趋势持续增强,预计以科技创新引领的中国经济将加快实现转型升级,摆脱旧的增长路径依赖,转向高质量发展,潜在增速和全要素生产率预计将稳步提升,将为中国银行业稳健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二是中国的宏观治理体系日益健全,宏观政策管理的思维发生新变化,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根据形势变化动态调整政策,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为银行业稳利润和改善息差水平创造有为的宏观政策环境。

  三是围绕做实做细“五篇大文章”将推动银行业挖潜赋能,摆脱传统上的规模驱动、粗放型增长,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已经出台关于“五篇大文章”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将有利于鼓励和引导中国银行机构在落实“五篇大文章”的进程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 版权声明
THE END
欢迎随手分享,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