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科技创新是全球大趋势,需要商业银行创新变革,形成与科技创新相匹配的科技金融新质生产力和服务关系。
我们正处在一个创新的时代,大家都在谈论科技金融在服务新质生产力所应发挥的作用。科技创新是国家之间竞争博弈的“关键变量”和“最大增量”,在这个领域,金融和资本的力量将发挥作用。
2010年左右兴起的科技创新,主要是以人工智能(AI)技术为主要标志,这种技术进步具有颠覆意义。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开始,发展到目前的人工智能、延伸到宇航技术、生命工程、再生资源、新能源等广阔的领域,人称是第三次科技浪潮。从马斯克八大公司国际高科技企业到杭州的“六小龙”、深圳、上海、合肥、北京、大湾区科技高地,科技创新推动构建和完善了现代产业体系。横空出世眼花缭乱的科技创新成果加速从“书架”走向“货架”,在土地、劳动、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边际收益递减的形势下,科技创新加速并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乘数效应”,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增长向“质量领先”、“结构升级”、“创新驱动”转变。
科技发展和应用正在处于历史井喷点,前所未有地渗透和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各环节,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们过去在生产方式、日常生活提升中遇到的瓶颈、原材料、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健康生命、太空探索遇到的问题,通过科技创新正在得到解决,并且从愿景走向现实。
科技金融成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排在首位。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发展科技金融既是支持科技创新、加快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金融自身转方式、调结构、增强可持续服务能力的内在要求。金融需要通过创新,形成金融自身的新质生产力,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
从历史上看,科技创新催生了金融的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商业银行以及信用卡、票据、汇票等金融工具,资本市场的股票、债券也开始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了金融革命,特别是以现代投资银行为特征的金融生产力,重构了资本基石,催生了中央银行制度。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加速了金融脱媒,提升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使金融服务更加便捷。创业投资体系的建立和金融科技应用,使现代商业银行、股票市场、国债市场、保险市场、投资银行等金融体系更加完善,风险管理的技术显著提升。
第三次工业革命也极大地推动了金融国际化,对全球金融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全球科技创新指数排名靠前的瑞士、美国、新加坡和英国等发达国家,都具备相适应的全球金融服务能力,科技创新都有强大的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实力作为支撑。
传统融资模式跟不上需求
我们现在科技金融的服务体系和制度建设还很不完善。
从需求上看,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超46万家,十年来年均增速超20%,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27个科技集群跻身全球百强,再加上几千万个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会呈现爆发式增长,至少是十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资金增长和需求的大赛道,以及商业银行服务功能、业务发展新蓝海。
从供给端看,社会直接融资占比仅30%,其中股权融资约10%;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不足50%,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仅占各项贷款6%,与科技创新资金需求相差甚远;新的科创领域,发行科创债占比较低,科技金融在信贷、股票融资、债券、投资等产品、工具的供给很不充分,同时,也意味着未来增长空间广阔。
科技创新的大趋势,需要商业银行创新变革,在信贷结构、融资制度、组织架构做出改变,形成与科技创新相匹配的科技金融新质生产力和服务关系。
科技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设计、研发到中试,工业化生产,这个周期与目前信贷的管理期限有矛盾。目前银行贷款260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近70万亿至80万亿元,从科技创新长周期的客观需求看,把部分短期贷款转成长期融资,用于支持科技创新,有研究的余地。
另外,主要以信贷融资的间接融资方式,可做适度调整,国外银行融资经验表明,单纯的信贷方式,一是时间短,二是带来很多道德弊端,面对几百万亿元的贷款规模,其经营的难度,非常之大,银行有不可承受之重。单纯的借贷关系,缺乏市场检验,借贷不透明、监督滞后等等,弊病突出。针对科技创新特点,将信贷模式更多的转为企业发债方式,企业的还债能力通过市场检验,企业融资通过市场竞争方式取得,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信贷资金管理难的问题,也使到企业珍惜债务市场融资的不易。
打造与科创适应的投行
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将成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关系需要靠利益关系的调整方可以维系,靠借贷关系是难以维系和持续的。
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金融功能的创新经验值得借鉴,其金融体系主要是以投资银行为主,市值排名前几名基本上是大型投资银行,大量的投行而非商业信贷支撑起美国成为全球最成功的创新型国家。
马斯克在2022年收购推特公司时,摩根士丹利等投行融资130亿美元,公司市值从800亿美元升至113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另一家独角兽企业Open AI不甘示弱,进行3000亿美元估值的新一轮融资,领投的是日本的软银集团,这是一家风险投资公司,这在中国,单独一家商业银行做这种事情是比较困难的。
金融服务重大科技创新,需要通过市场化方式,打造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投资银行,支持在人工智能、宇航技术、生命工程、新能源等新的领域形成规模和优势,培养一批在国际上技术领先的大型企业或科研机构。同时,转变商业银行融资方式,增加直接融资功能。
商业银行从2005年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金融科技的兴起,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银行改革的精神,国有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正成为事实。
综合化经营、多功能服务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一揽子金融服务,并成为可能。
在现有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机制下,一个方向是发挥综合化银行集团优势,提供“商行+投行”、“融资+投资”、“股权+债权”、“资金+资本”、“融资+融智”集成式服务,优化“股、贷、债、基、保、顾”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探索“认股权+贷款”、“贷款+外部直投”等联动服务,成为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合作伙伴。第二个方向是内部机构设置和与外部深度合作,补充自身短板,科技是技术性很强的服务领域,现有的银行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难以满足需要,有必要单设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或专司机构,培育专业化科技金融服务人员。深化与PE/VC合作,借助市场力量,扩大合作领域,以自身资金和综合化及信息优势,共同提供业务和资源撮合等各类金融服务。
银行科技金融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科创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无形资产与未来价值,1985年中央召开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会议决定推动科技体制改苹,要求银行开办科技开发贷款业务,自此银行开始介入科技贷款领域,但是,由于科技属性的特点,银行至今尚未掌握科技金融的技术性难题,对科技企业、科技项目仍存在“看不懂”“难评估”问题,知识产权融资评估难的问题也尚未完全解决,这些都阻碍科技金融的快速发展。有的商业银行开始使用数智技术来解决难题,有的借用第三方评估来实现融资可能性,但是还没有成为普遍意义。
科技金融针对科技项目周期不同,资金需求不同的多元化融资的制度尚未建立,商业银行的功能转型还未破题,这些需要监管政策的支持。再有,针对科技金融风险,还需要构造适配的风险防控体系和风控工具。
(作者为中国建设银行原董事长)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硕谷新闻聚合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