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观察/港版OTC市场设计需更具弹性\席春迎

港股观察/港版OTC市场设计需更具弹性\席春迎

  图:目前港版OTC市场的功能定位与机制设计尚不清晰,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与讨论。

  港股市场中的“僵尸股”问题日益严重,香港交易所正积极筹划建立场外交易(OTC)市场,以应对日益增多的濒临退市股票,并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退出渠道。不过,目前港版OTC市场的功能定位与机制设计尚不清晰,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与讨论。

  据沙利文捷利云科技研究去年12月数据,截至2024年底港股上市公司总数量2643家,其中港股市值低于5亿元的公司有1298家,占上市公司总数49%,市值低于1亿元531家,占上市公司总数20%,市值低于5000万元260家,占上市公司总数近10%。

  上述中小市值公司普遍交易量低迷,融资功能几近丧失。在此背景下,设立OTC市场被视为纾困中小企业、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重要措施,表面上具有一定合理性。

  不过,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协会近期召开专题讨论会,业界人士对OTC初步方案的完善性提出了质疑。笔者认为,OTC市场应具备使企业“恢复”至主板的功能,需建立退市后重返主板的明确机制,否则将丧失设立OTC的制度价值。

  其他与会人士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如协会副主席魏东金指出,若OTC市场缺乏再融资、投资者推介及转板功能,难以吸引企业和投资者参与,可能沦为单纯安置退市公司的“等待区”,难以激发市场活力。协会副会长万勇也表示,港股当前大量公司流动性枯竭,已成“僵尸股”,OTC的设立初衷应以激活市场功能为导向,而非仅作为退市股票的收容所。协会执行会长孙世明则形象比喻,若OTC市场无法提供转板、融资和推介功能,相当于为企业“拖延死亡”,这样的市场毫无生机,违背了制度设计初衷。

  此外,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孙博认为,OTC市场的设立不仅是对现有主板和创业板制度的补充,更应被视为香港资本市场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她指出,当前香港面临的问题并非只是“僵尸股”数量多,而是市场缺乏一个容纳、筛选和孵化不同类型企业的多层次体系。若OTC市场不能承载“价值发现—规范提升—转板升级”的闭环路径,将无法形成制度上的逻辑闭合。

  提供重返主板机会

  孙博进一步强调,OTC市场的成功关键在于“制度设计为先,功能机制为本,市场信心为源”。必须在交易制度、融资工具、信息披露、合规激励等方面协同发力,构建一个具备流动性、透明性和可持续性的资本平台。否则,即便设立了市场,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加重投资者对香港资本市场的疑虑。

  最后参会人士一致认为,对OTC初步方案的保留态度,很大程度上源于香港创业板(GEM)的历史教训。香港创业板于1999年推出,旨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平台,但目前已几近名存实亡。香港创业板指数从推出时的1000点下跌至2024年12月底仅剩约18.43点,较峰值跌去98%。截至2024年12月底,创业板仅有上市公司323家,总市值约554亿元,平均每家公司市值仅1.72亿元。相比之下,同期主板有2320家公司,总市值高达3.5万亿元,创业板公司数量仅占香港上市公司的12%,而总市值占比不到2%。

  引入做市商 免重蹈GEM覆辙

  更严重的是,创业板对整体市场成交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2024年12月整个GEM市场总成交额只有区区17亿元,日均不到1亿;而主板当月总成交额达2.2万亿元,日均约1100亿元。

  香港创业板的沉寂显示出,缺乏有效定价和融资功能的市场板块最终难以持续。资本市场的核心在于提供定价和融通资金的平台,而非仅作为公司信息披露的公告板或退市股票的“存放地”。若港版OTC仅扮演此类角色,而不赋予其实质性功能,恐难逃创业板式失败的命运。

  参考海外资本市场经验,美国OTC Markets Group提供了宝贵借鉴。美国OTC市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场外交易市场,按公司资质和信息披露水平分为OTCQX(优质市场)、OTCQB(创业市场)及OTC Pink(开放市场)三级。不同层级各司其职,其中OTCQB主要服务于成长型公司,包括主板退市后希望规范运营以重返主板的企业。

  美国OTC市场的分层机制为企业提供“向下调整、蓄势待发”的缓冲空间,每年均有公司通过OTC市场升级至纽交所或纳斯达克主板。例如,2021年5月共计10家公司从OTC成功升至主板(2家登陆纽交所,8家转至纳斯达克)。这一良性升降机制凸显了OTC作为资本市场“缓冲带”和“二次机会”的价值。相比之下,香港创业板因缺乏新陈代谢和上升通道,新公司不愿入市,老公司纷纷出走,导致市场几近崩盘。因此,香港在构建OTC市场时,需充分吸纳国际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此外,美国OTC市场的交易机制同样值得借鉴。OTC采用去中心化场外交易模式,依靠做市商(Dealer)提供双边报价撮合交易,而非集中撮合买卖指令。做市商制度确保即使交易稀少的股票也能维持报价和流动性,从而提升定价效率。这对港股小市值、交易稀薄的公司尤为关键。内地新三板引入做市商制度后,流动性显著改善,验证了这一机制的有效性。可见,优化市场机制(如引入做市商)与分层管理相辅相成,是构建活力OTC市场的关键。

  允许融资 助力企业自救

  为使拟设香港OTC市场真正发挥作用,而非徒具形式,部分参加讨论会上市公司会员还提出以下改进建议,供监管机构参考:

  1)有限度再融资功能:赋予OTC公司一定再融资渠道,例如允许符合条件的OTC挂牌公司进行定向增发等小规模融资。在监管可控前提下,小额再融资可助企业自救并改善基本面,减轻中小公司因高昂合规成本(年均超200万元)带来的负担。

  2)引入做市商机制:借鉴国际做法,引入券商等流动性提供者作为做市商,为OTC股票提供双边报价,主动承接买卖盘。做市商参与将显著提升流动性与价格发现能力,避免“有价无市”困境,增强投资者信心。

  3)分层管理与信息披露:参考美国OTC模式,将香港OTC市场划分为不同层级(如OTCQX、OTCQB、OTC Pink),根据公司规模和规范程度实施差异化准入及披露要求。对基础层企业降低披露成本(如减少季度报告频次),减轻合规压力;对较高层级企业提高透明度,促其向主板靠拢。分层管理既包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又激励企业提升治理水平。

  4)建立透明转板机制:制定清晰的“转板”规则,为OTC企业提供重返主板或创业板的通道。例如,规定在OTC经营达一定业绩指标、符合主板财务和合规要求的公司,可简化程序申请主板上市。明确晋升路径将提升优质企业留存信心,吸引更多公司规范运营,同时为投资者提供“押注”企业翻身的投资机会。

  香港构建OTC市场的初衷应是完善资本市场层次,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适配平台与服务,而非单纯安置问题公司。笔者提议通过OTC市场,将香港资本市场从单一维度转型为多层次体系:主板聚焦成熟优质企业,创业板服务创新成长型企业,OTC则扮演“蓄水池”和“预备板”角色,接纳主板退市公司并培育新兴企业。一个设计合理的OTC市场,不仅能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避免其持股因退市而一夜贬值,更可盘活存量“僵尸股”,为绩差企业改革重组争取时间与空间。

  在香港特区政府和监管机构支持下,若香港OTC市场采纳上述改进建议,构建起融资功能适度、交易机制健全、进退有序的制度框架,将有望成为香港资本市场的新增长点。依托OTC市场,香港可逐步摆脱单一板块结构的局限,重塑市场生态,为中小企业发展与投资者参与注入活力,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作者为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协会主席)

© 版权声明
THE END
欢迎随手分享,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