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谋远略/半导体业多方面发力 降对外依赖\袁 渊

渊谋远略/半导体业多方面发力 降对外依赖\袁 渊

  图:中国半导体行业逐步形成紧密和高效的产业链条,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美关税博弈升级,不仅对两国的经济和贸易关系产生影响,也对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挑战。随着关税政策的实施,许多企业重新考虑和调整其全球供应链布局,以适应新的贸易环境。同时,这也促使各国政府和企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和产业链的自主可控,以减少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依赖和影响。

  一、关税对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影响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美国企业如应用材料公司和泛林集团共同占据全球市场的较大份额。以中国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为例,随着贸易紧张局势的加剧,该公司依赖进口的高端设备成本的上升,可能会对其最新产能释放计划造成显著延迟。尽管如此,中国在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方面也取得显著进展。北方华创等企业生产的刻蚀机,其国产化率已逐步提高。此外,在某些生产环节,如清洗和氧化,国产设备的自给率已达到90%,这有效缓解进口成本上升的压力,并为国内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奠定基础。

  在全球化的今天,半导体产业的供应链紧密相连,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动都可能对整个产业造成影响。近年美国对中国的高端芯片出口实施更为严格的限制措施。这一系列的政策变动,对依赖进口高端芯片的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是严峻的挑战。以英伟达的H20系列芯片为例,这些高性能计算芯片在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出口限制和关税的影响,其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被大大削弱。这些芯片的价格上涨和供应不稳定,迫使中国的服务器制造商寻找替代方案,并开始加速转向国产存储芯片。长江存储和长鑫存储作为国内领先的存储芯片制造商,正在成为替代进口芯片的重要力量。国产芯片的崛起并非一帆风顺,在技术积累、生产规模、良品率等方面,国产芯片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国内企业需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同时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以提升整体竞争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积极寻求供应链的多元化,以降低风险并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半导体产业方面,中国企业正在加速转向日本、欧洲或本地的供应商,以实现供应链的多元化。例如中芯加速最新产线的建设,部分关键设备已经转向国内厂商。这一举措,不仅有助提升制程技术,也标志着中国半导体产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正在提升。北方华创作为中国半导体设备行业的领军企业,积极布局供应链多元化,收购了芯源微,成功填补涂胶显影设备的空白。总的来说,中国企业加速供应链多元化,不仅有助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也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提升国产化率 增强竞争力

  二、国产替代与技术研发的加速推进

  在“十四五”规划的指导下,中国将半导体产业视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领域。2024年,中国半导体设备投资逆势增长1%,达到402.3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市场份额高达42%。这一成就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例如,北京市顺义区和广州市都出台了专门的政策,对半导体产业的研发、流片、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还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在关键技术上的突破显得尤为重要。华为旗下海思半导体通过自主研发的EDA工具,成功实现技术突破。2024年,海思的麒麟芯片出货量达1.2亿片,显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韧性与潜力。与此同时,长江存储在三维存储器技术上也取得重大进展,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存储芯片技术的成熟,也使得存储芯片国产化率提升至70%,极大地增强中国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竞争力。

  2024年,中国半导体行业经历前所未有的并购重组浪潮,其中并购31宗,涉及EDA、模拟芯片、设备等多个领域。这些并购重组活动优化了行业结构,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例如,华大九天收购芯和半导体,有效补全了在射频EDA领域的短板,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通过并购重组,中国半导体行业逐步形成更加紧密和高效的产业链条,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全球供应链与市场格局的重塑

  在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美国企业曾经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然而,近年由于国际贸易局势紧张,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受到显著影响。以高通和美光为例,两间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逐步下降,这一变化为其他国家的企业提供了市场机会,韩国的三星和SK海力士迅速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缺。这一趋势不仅反映市场力量的转移,也揭示全球供应链的重塑。

  随着中美技术脱钩的不断深化,全球供应链正在经历变革,其中一个显著特征是“双轨制”供应链的形成。在成熟制程领域,中国已经占据全球约三成产能,成为这一领域的主导者。而在先进制程方面,美国及其盟友则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台积电在3纳米制程技术上的产能独占鳌头,成为先进制程的领头羊。为了规避潜在风险,台积电和三星等企业采取“中国+1”的策略,即在中国以外的地区进行额外的产能布局,以确保在全球政治经济波动中保持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加速自主创新 突破瓶颈

  四、未来展望与应对策略

  在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关税的提高无疑给企业带来短期的经营压力。然而,这种短期阵痛也催生了国内产业的加速发展和自主创新。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寻求国产替代方案,以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预计到2025年,中国半导体设备的国产化率将显著提升,成熟制程芯片的自给率也将达到50%。

  中国在半导体领域正致力于技术自主化的道路,例如,华为与中芯的合作计划中,已经规划了3纳米兼容生产线,这表明中国在先进制程技术上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先进封装技术如Chiplet,以及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如碳化矽、氮化镓等领域,中国也加大研发投入,力图突破光刻机、EDA等关键核心技术,这些技术长期以来被视为制约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瓶颈。

  为了支持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政府正在扩大“大基金”的投资规模,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设备和材料领域。政策的引导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为产业提供资金支持,还能通过政策激励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中国也在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积极参与RISC-V等开源生态的建设,这有助于降低对ARM、x86等传统架构的依赖,从而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贸易规则的重构对于各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正积极推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改革,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主张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将利用自身在稀土、光伏等领域的优势,作为谈判筹码,以争取更多国家的支持,构建一个“非美”的供应链体系。通过合理运用这些资源,中国不仅能够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还能为全球贸易规则的重构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多边渠道合作 争取话语权

  五、结论

  中美对等关税的实施无疑为中国半导体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孕育了发展的新机遇。在短期内,设备成本的显著上升,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成本和盈利能力。同时,技术封锁使得中国半导体行业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对行业的发展造成冲击。然而,长远来看,这些挑战也促使中国半导体行业加速国产替代的步伐。中国有望在成熟制程技术、存储芯片、设备材料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并抓住机遇,中国半导体行业未来需要在多个方面持续发力。首先,政策支持是不可或缺。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研发资金支持等措施,为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环境。其次,技术创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产业链的整合也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关键。通过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整合,可以形成更加紧密和高效的产业链条。

  最后,积极参与全球贸易规则的重塑,也是中国半导体行业不可忽视的一环。面对“脱钩”的风险,中国需要通过多边和双边渠道,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通过这些努力,中国半导体产业有望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为外资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

© 版权声明
THE END
欢迎随手分享,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