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发展银发经济 应对人口老龄化\邓 宇

金融观察/发展银发经济 应对人口老龄化\邓 宇

  图:香港加快发展银发经济及养老金融,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创造有利条件。

  香港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发展银发经济具有必要性,同时存在机遇。研究显示,按老年人口消费能力,香港在“亚太区银发经济市场潜力指数”排名全球第四和亚太第二。目前,特区政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包括在政策规划、跨境养老及医疗等方面给予长者更多支援,业界提出许多务实举措支持银发经济,比如设立更多养老机构、发展养老金融等。

  随着香港银发经济发展蓝图将在上半年出炉,围绕银发经济的各项政策将更加清晰,有望提升业界参与度。于金融机构而言,探索养老金融模式,在养老资产管理、养老保险、强积金及其他配套养老投融资服务等加力支持,进而在深化服务养老群体、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践行社会责任。特区政府鼓励创新养老金融产品,比如年金计划、安老按揭、保单逆按计划,以及银色债券等。总的来看,加快发展银发经济及养老金融,将为香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创造有利条件。

  一、香港银发经济政策规划日渐完善

  其一,香港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2023年65岁及以上的人口达158万人,占总人口21.65%,预期2046年这一比例将升至36%。香港的养老机构及安老床位供应不足,根据仲量联行数据,2020至2032年间,65岁或以上人口数量预期增幅为46.3%,而安老院床位预期增幅仅0.24%,2032年前将出现超过6万个长者房屋的空缺。除了居住问题,香港安老服务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生活成本偏高,长者贫困人口占总贫困人口超过40%。特区政府对长者投入大量援助,比如“长者生活津贴”,同时结构性长者贫困及老无所养等议题需要配套政策提供持续支持,比如鼓励居家养老、加强长者早期照顾及医护,减轻公立医院服务压力。

  其二,香港高度重视应对人口老龄化。2023年施政报告明确提出多项安老服务政策,包括增加跨境安老的选择;扩展长者院舍照顾服务券计划至护养院宿位;向“乐龄及康复创科应用基金”额外注资10亿元等五项措施。2024年的施政报告则成立“促进银发经济工作组”,计划推出“促进银色消费、发展银色产业、推广银色品质保证、推广银色财务及保障安排,以及释放银色生产动力”等五个方面措施,以满足银发市场需要。中长期来看,应对人口老龄化是系统性工程,建议完善“长者生活津贴”政策,包括优化津贴范围及考虑推出其他银色消费津贴,在支援长者生活的同时也能带动银色消费,并在跨境养老等方面提供更细致的便利政策。

  大湾区跨境养老创多赢

  二、大湾区跨境养老发展成新趋势

  一方面,大湾区跨境养老政策更加完善。伴随大湾区建设加快,跨境养老政策利好频出。2019年2月颁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深化养老服务合作,支持港澳投资者在珠三角九市兴办养老等社会服务机构,为港澳居民在广东养老创造便利条件。2023年5月,粤港两地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鼓励两地养老服务发展。2024年初,7间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机构被纳入香港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从财政支持上推动港人赴大湾区内地城市就医。特区政府为支持跨境养老也出台更多利好举措,比如扩展“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至大湾区九个内地城市;利用医健通平台扩大跨境医疗纪录互通等。随着大湾区养老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跨境养老将迎来“春天”,加快提升跨境养老服务质素。

  另一方面,大湾区跨境养老实现多面共赢。香港的养老院以安老院为主,养老公寓占比偏少;大湾区内地城市养老公寓的供给优于香港,但是入住率低于香港。2015年以来,香港安老院宿位总量稳步增长,但主要以私营为主。香港工会联合会去年针对55岁或以上市民所做的调查显示,超八成受访者愿意前往大湾区内地城市长期居住或安老,96%受访者赞成特区政府扩大购买院舍计划。跨境养老不但有效缓解香港长者安老服务压力,而且促进两地跨境消费及健康医疗行业发展。大湾区城市为便利香港居民跨境养老,推出一系列便民惠民措施,包括粤港澳共同发布养老服务“湾区标准”。未来大湾区在养老服务一体化、专业化等方面还有大量提升空间,深化两地政策合作将推动跨境养老进一步延伸。

  养老金融服务亟待创新

  三、在港发展养老金融将大有可为

  香港人口老龄化具有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一定范围内的老年消费能力较强,及就业率逐年上升。香港退休人士的每月支出约1.5万港元,具有一定消费能力。另外,老年群体就业率逐年提升,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劳动人口参与率为13.9%,60至64岁的老年人劳动人口参与率高达48.8%。同时,香港的养老金制度是多层次的体系,具体有三大支柱。第一支柱是公共养老金体系,即为贫困人群生活兜底的社会福利。第二支柱是强积金制度(MPF),是香港养老金体系的中坚力量,可由个人灵活投资。第三支柱是自愿储蓄性私人退休计划,香港金融市场提供的投资产品丰富,能满足不同人士在养老投资方面的需求。香港生活成本较高,养老投资需求亟待开发更多产品,近年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养老金融服务创新,加大布局跨境养老。

  银发经济及安老服务发展更需要金融支持。在港发展养老金融建议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搭建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养老金融在内地是“五篇大文章”的重点之一,内地金融机构已有大量的实践探索,政策及监管也有明确指引,在港发展养老金融首要是建立相应的服务机制,比如设立专门的产品及服务管理部门,整合养老金融相关产品及服务,满足长者各类金融服务需求;二是建立健全养老金融支持政策。近年来银发经济和银色产业的类型更加丰富,银发消费市场扩容及养老机构设立增加,围绕这些新的产业行业需要有专门的授信、风险及投资政策,金融机构在其中可以发挥投融资作用,通过发展“投资+信贷+基金+IPO”实现银发经济的良性循环;三是加强适老化金融服务支撑。随着数字经济和网络消费等兴起,传统的金融服务网点亟待更新改造,例如提供符合长者群体的窗口服务、金融服务流程及线上化的应用程式等,以及开展长者的金融知识宣传、防诈骗知识宣传等,建立“养老金融+社会公益”联动机制,守护好长者“钱袋子”。

  金融机构抓紧银发机遇

  四、前景展望

  虽然香港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但具有发展银发经济及养老金融的潜力。新的养老模式值得借鉴,近年来兴起的跨境养老抓住了大湾区建设及两地深化互联互通的新机遇,通过完善跨境养老政策、发展跨境养老机构及创设优质的跨境养老服务,更好地满足香港居民安老需求。

  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机制持续深化,近年围绕跨境投融资推出大量的政策及便利举措,比如跨境理财通2.0及其他跨境投融资产品,特别是在内地走向深度人口老龄化阶段后,不少内地中老年客群选择到香港进行投资,其中包括养老保险、家族代际传承及其他养老投资。加上内地延迟退休政策出台,内地居民更加青睐香港养老保险财富规划的比较价值。

  对于在港中资银行及保险机构而言,一方面应加快整合跨境养老金融体系,完善匹配跨境养老客群的保险、理财及家族信托、家族办公室等产品及服务体系,既充分发挥境内外联动优势,为内地居民赴港养老投资提供便利,也立足香港市场,为香港居民到大湾区跨境养老提供出行、缴费、医疗等配套的支付服务;另一方面还需要紧跟两地养老金融发展需求,共同探索发展第三支柱体系,比如设计符合不同老年客群的安老服务,例如在大湾区建立香港保险售后服务中心等。总的来看,内地和香港互联互通深化及大湾区加快融合,将为跨境养老金融带来更多机遇。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 版权声明
THE END
欢迎随手分享,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