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协助居民就业、创业,让他们增加收入来源,是促进消费的其中一项重要方法。
在全球经济放缓、外部不确定性增强的当下,稳增长的倚重点将更多依靠内需增长拉动,要求政策措施早部署、早落地。近期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落脚点仍在于强化社会预期引导,凸显政府扩内需、促消费的决心。
宏观层面来看,积极推进扩大内需战略落地需要把握三个着力点:一是稳定收入端,增收及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是激发消费内需的关键,也是提振消费信心的抓手;二是稳定发展预期,有效投资和促消费是“一体两面”,二者相互促进;三是消费结构调整,不同收入群体及家庭的消费结构差异较大,城乡居民的消费各有侧重,需要扩内需政策精准施策。
营造稳定消费环境
《行动方案》聚焦服务消费、大宗消费和品质消费等新的热点、重点。从消费领域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和消费结构优化,传统消费在转型升级的同时,新型消费也在大量涌现,《行动方案》对此有系统的政策部署。
服务消费领域,《行动方案》提出积极发展抗衰老、银发旅游等产业,发展养老讬育服务,支持扩大特色餐饮、文体旅游消费、冰雪消费,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国潮”品牌消费、“人工智能+消费”等,目前这些新型消费市场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和发展活力,新的消费场景和业态、模式创新层出不穷,深受消费者青睐。
《行动方案》亦突出强调品质消费,包括中国服务品牌的打造,倡导绿色健康消费。围绕大宗消费的政策部署针对性强,其中提到三大重点:一是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包括推动汽车、家电、家装等大宗耐用消费品绿色智能升级,以及实施数码产品购新补贴;二是更好满足住房消费需求,具体包括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支持城市政府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适时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并扩大住房公积金使用范围,以及加大租房提取支持力度;三是延伸汽车消费链条,包括拓展汽车改装、租赁、赛事及房车露营等汽车后市场消费,以及培育壮大二手车市场。
《行动方案》不但提出支持扩内需和促消费的重点支持领域,而且提出多项优化打造消费环境的专门措施,其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营造放心、安心的消费环境。何谓“放心”?主要体现在健康、安全的消费,近年来出现的各类食品安全、消费侵权等问题已是“怨声载道”,《行动方案》及时部署实施优化消费环境3年行动、健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标准及健全消费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即是回应社会关切和消费者呼声。何谓“安心”?主要体现在“保障休息休假权益”,具体涵盖严格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实现弹性错峰休假及依法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益,上述提法充分展现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设计细节,也是社会各界所关心的民生大事。
另一方面,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市场环境。两者各有侧重,消费设施的完善体现在“硬要素”,为扩大消费内需创造便利高效的消费条件,包括深入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和“千集万店”改造提升,及积极发展智慧商圈、沉浸式体验空间,以及停车、泊车等配套设施;限制措施清理优化行动旨在有序减少消费限制,不得搞“一刀切”和层层加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即概括为“不扰民、不扰企”,鼓励支持有序开展各类消费活动。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成全年增长目标,其中明确“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本次发布的《行动方案》旨在从供需两端的政策发力,统筹各相关部委协同推出配套支持政策。扩大内需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既关乎到稳增长的阶段性目标,也更加兼顾中长期改革的目标。但考虑到各地经济产业结构差异及政策资源配置的不同,《行动方案》的落地见效还需要梳理四个方面议题:
其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要性。2025年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正式公布,提出“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等五大重点工作,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程加快、制度更加规范,将改善消费市场环境,为扩大内需和提升消费潜能提供便利,降低各类服务成本。
其二,扩大内需的政策可持续性。短期来看,不论是推动以旧换新的国家补贴政策,还是其他各类消费券等发放,无疑需要比较深厚的财政资金支持,而且在促就业和增收等方面也需要配套资金,于财政压力较大且财政资源收支不平衡的地方政府而言,如何落实可持续的扩内需政策还有待“开源节流”,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及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专项债等增加财政资源是落实《行动方案》的一大着力点。
其三,有效投资和扩内需的相互促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旨在明确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即投资和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两个侧重点,各自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要义正在于“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的相辅相成,完善消费设施、发展消费产业等都需要配套的投资,新型消费、服务消费更需要相应的固定资产投资支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将有利于为稳就业、促增收、激发消费潜能创造物质条件。
其四,促就业和增收的长期支持。面对外部形势及国内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就业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不容忽视。目前国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消费支出均出现放缓趋势,表明扩内需还需要长期政策支持。既要重视青年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问题,落实各项就业支持性政策,鼓励创新创业,拓展居民收入来源,也要通过促进资本市场回暖、房地产市场企稳来改善预期,稳步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切实增强消费能力,持续助力稳消费、扩内需。
赋能助扩内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出台实施政策要能早则早、宁早勿晚”,因而《行动方案》的出台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精准性,可以说是扩内需中长期战略规划的“具象化”,也突出了稳增长和惠民生的着力点。围绕下一步落实服务支持扩内需和促消费政策,作为金融机构而言,建议做好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支持消费产业及市场发展。建议金融机构紧跟《行动方案》部署,瞄准七大行动确立的重点消费领域,以大宗消费、服务消费及新型消费等行业企业为导向,加大综合投融资支持,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扶持消费企业发展,加强支持完善消费设施、改善消费环境。
二是优化完善消费金融产品及服务。建议整合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在风险可控及合规基础上,合理降低消费金融门槛,适度扩大消费金融产品额度,扩大信用类消费金融产品供给,提高普惠型消费金融覆盖面;针对长期、大额消费需求,从消费贷款额度、期限等方面给予支持;针对信用纪录良好、暂时出现偿还困难的金融消费者给予合理纾困,有序开展续贷服务。
三是加大消费场景及生态建设。建议发挥金融机构网络覆盖面广、客群丰富、金融科技赋能等优势,加大支持新型消费场景建设,打造集“消费贷+分期付款+支付”一体的消费金融链条,合作推广汽车、家电、电子产品以旧换新活动,增强消费体验感和便利度;针对入境消费,推出更多优质入境消费金融服务,促进境外旅客在华旅游便利,积极参与推广购物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措施。
四是消费金融与消费信贷协同发力。充分发挥消费金融公司在线上经营、科技赋能及普惠多样的优势,同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形成有效互补、良性竞争、规范经营,支持消费金融机构有序补充资金、拓展渠道、广建场景,联动支持商业银行消费信贷获客、引流及扩容,共同探索服务新型消费、乡村县域下沉消费市场,更好地推动《行动方案》落地,助力释放超大市场潜能。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硕谷新闻聚合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