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區建樓產業並行 研「訂製招標」吸能手 – 地產新聞


片區建樓產業並行 研「訂製招標」吸能手 – 地產新聞
●甯漢豪透露,不少內地企業不僅有意參與「片區開發」,建設以至進一步營運區內的產業大樓。

甯漢豪接受本報專訪:北都區開發需新思維 方便「內外」企業展所長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特區未來經濟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引擎,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坦言,環球經濟不穩令特區政府及企業均面對財政困難,與提速建設的目標存在矛盾,因此特區政府期望透過引入「片區開發」的新思維,以及推出「按實補價」等措施激活市場,讓更多企業參建北部都會區。「片區開發」三個試點提交意向書的期限於前日截止,共收到22份意向書,她透露,不少內地企業不僅有意參建,以至進一步營運區內的產業大樓,故不排除在標書上加入相關條款,又不排除日後有可能出現不招標而直接讓某企業發展北都區內土地的情況。她相信,只要待有企業正式進駐北部都會區,必然會令社會對推進項目的信心度大大提升。●香港文匯報記者 聶曉輝
據特區政府估算,洪水橋/厦村、粉嶺北,以及新田科技城三個「片區開發」試點項目的投資成本介乎100億元至約200億元。每個片區各自對產業用地有不同發展要求,包括最基本的只須在土地平整後交還政府,部分由發展商保留部分用地興建和營運企業和科技園大樓。
甯漢豪在專訪中透露,特區政府收到的不少意向書均有清晰交代其構思細節,並希望政府進一步交代清楚片區附近道路及基建何時落成,以便作出其投資決定。
有企業有意營運園區 評估看實力
她進一步透露,部分企業初步意向是對建樓有興趣,產業用地打算平整完便交回政府,但個別尤其是內地企業認為平整完就交回的要求太低了,希望能一併負責營運,「從特區政府角度而言,它們願意做得更多,甚至想營運整個園區,我們愈是歡迎,最重要是它們有否足夠實力。」
她指出,目前科學園等香港的園區多由法定機構持有,但在內地,園區由企業負責開發與經營的例子屢見不鮮,因此內地企業的相關經驗較豐富,故政府不排除會朝企業一併營運的方向定出招標條款,「最怕就是訂了一些招標條款而無人入標,所以如果真的是願意營運且有很具體的計劃,哪怕數目不多,都不擔心會流標。」
被問到會否擔心此舉會被指特定為某企業「度身訂造」標書時,甯漢豪強調:「根本就要有突破思維。既然說要用市場的力量,自然要聆聽市場聲音,如說標書是遷就某企業,根本就自相矛盾,且招標過程公開。」
她補充,不同企業本身的優勢及強項就已不同,「例如我聽說不少外國企業也樂意參與北部都會區建設,但外國企業卻很少投地,反而想承接項目進入建築期時的工程合約,這就不同企業各自發揮自身優勢。」
甯漢豪又不排除日後有可能出現不招標而直接讓某企業發展北都區內土地的情況,「例如某企業有意進駐而本身亦很有優勢,特區政府可考慮提供一些地契等方面的優惠。這就等同設立重點企業辦公室的原意就是為了招引重點企業。當然,這也要視乎它提出什麼條件。」
專組加快審批圖則工程
對北都區的整體進程,甯漢豪表示,未來5年將提供最少570公頃熟地,未來10年計更達1,700公頃熟地,其中200公頃與經濟產業有關,強調「不會需時20年才發展成形。」發展局會研究在現有人手下成立一個專組,定時開會審批與北部都會區相關的圖則與工程,以加快推進項目的流程。
她強調,一個橫跨這麼多年的項目推展至今,最重要是有產業真正落戶,「即使許多企業均指有意參建,始終都十分需要讓社會看到有第一個企業真正進駐北部都會區,信心度自然大大提升,而不是只看到推土機在進行工程。」
發展土地必然面對收地問題,甯漢豪相信菜園村收地事件不會重演,「今天處理清拆安置比當年容易很多,即使不通過資產審查都可上樓。」但現實難免會出現一些「軟對抗」情況,「有人要爭取最高利益,卻又遲遲不願交出資料讓我們審批,遷出期臨近時卻向外界說沒有人理他。個別媒體一定會報道慘情小故事。」她強調,特區政府會盡力幫助小商戶等有需要人士,「人心工作是要做的。」

© 版权声明
THE END
欢迎随手分享,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暂无评论内容